平夏城大捷彻底改变了宋夏攻守之势,如果说以前宋朝只是在一些点占据优势,现在则是全方面的压制。
泾原路大捷,奔袭天都山,西夏两员大将被俘,上万将士埋骨祖宗之地,大批牛羊被俘获,小梁太后逃回兴庆府,惶惶不可终日,放任折可适和郭成带着斩获安然撤回。
鄜延路大胆推出百里,横山东麓下银州,横山西麓下洪州,对横山已成包围之势,西夏东线只能回缩,横山族大有脱离西夏掌控的势头。
熙河路兰州出兵,河西走廊已不再是西夏坚实的支撑着,更有甚者,吐蕃各部蠢蠢欲动,与党项有着千丝万缕的回纥各部现在也极其不稳。
西夏这一战以举国之兵落个如此结局,现在非常难堪。这不仅是一场败绩,这也不仅是一点战略被动,这给了周边各势力一个明显的信号,在西夏和大宋这场扩日持久的争端中,西夏已经力不可支。西夏要与宋朝相争,恰恰最不可缺的是周边各部的倾向。
……
先说说宋廷的封赏。
折可适和郭成双双升任防御使,迈出中级武官最重要的一步,类似与当年杨兴武,他们有了以文御武的资格。郭成更是得授正五品散阶,只差一步就是从四品,四品在大宋等于迈入高级官员行列,虽然是个武散阶,对郭成这类一直武职的人来说是个飞跃。特别在现在新党当政时段,经略使也可以是武职出身。
平夏城守军的封赏出了意外,杨兴武是以宣威将军(从四品武散阶)步军都指挥使(正五品武职)兼平夏城守将。这场战事上章楶对杨兴武不吝赞美之词,提升杨兴武政事堂还是愿意,但对平夏城守军大规模封赏枢密院有异议。
章楶是有意补偿这支在如此困境下苦守平夏城的军队,朝廷中枢以枢密院为首却有意借这个机会削减平夏城守军,只是同意把他们撤下渭州修整。这里中枢考虑的无非是制衡,杨兴武这次要提升,定边有个杨家军,又有清风寨厢军番军。新党对杨家本就谈不上好感,如何会继续扩充平夏城军队。公事公办来说,这个考虑毫无问题。
杨兴武得授“上轻车都尉壮武将军步军都指挥使”。壮武将军是正四品武散阶,上轻车都尉正四品勋位。在朝廷看来,杨兴武这次封赏不可谓不厚,毕竟多给了一个上轻车都尉的勋位。
要是没有拒绝章楶提议的补偿扩充平夏城守军这事,这个封赏的确说得过去。然而,当章楶这条提请被打回来,事情就非常难看。这等于杨兴武用手下将士的血来铺筑他的晋升之路。
章楶自己感觉就非常棘手,这场战事在他看来平夏城守城一战同样关键,将士效命,功名利禄是重要,当将士效死命,善待他们身边战死的人更重要。朝廷也不仅赏赐杨兴武,对活下来的一样诸多封赏,但这种惨烈的战事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最大程度补偿那些死去的人,这样活着的人才不会心寒,下一次才会继续搏命。现在枢密院的封赏体现不出这点,你不能把一场如此大战过后将士仅仅按阵亡处理,更不能把这支军队缩编。以后哪支军队敢如此用命,用命就是为了缩编?!
章楶还在思索如何处理,杨兴武已经拖着重伤未愈的身躯上门拜见,这个封赏瞒不住人,经略司很多人知道,回到渭州的杨兴武亦然收到消息。
杨兴武拜见章楶后道:“章帅,朝廷叙功自有规矩,规矩却不能如此照搬硬套,平夏城与其说是我守住的,不如说是那些埋骨沙场的人用命撑起来的。挡刀的人死了,被挡刀的人活着享受荣华富贵,这让以后将士如何帮别人拼命?这让这支军队如何恢复生气?”
章楶内心翻滚,这些道理他懂,后方中枢的人难道真的不懂?!只是后方的人更懂这场战役大捷,现在打压他们就是最好的机会。哪怕把这支军队拆了,给予杨家富贵,对大局不会有一点影响。杨家借旧党之势崛起,是时候付出代价了。
章楶最大的怨气在于中枢这种打压过于赤裸,所谓制衡,也可以补充这支军队将来再拆开就是。难道要将这支铁军搞成怨军。这是他这个前方帅臣和后方大佬最大的不同,后方大佬认为这种直白的打压会有助于拆散他们,再从这支军队中扶持出几个将领就是,他们又不是折家那种盘根错节的军队。比如隔断时间叙功把索超、朱武这些人提拔起来,他们非得在杨家这里吊死?!
章楶的思虑是哪怕要拆开这支军队也得做在后面,现在枢密院心急事情做前头了。
章楶对这支军队的了解远超枢密院,他真不认为这是个好办法。
章楶想了想直言:“杨将军,枢密院这次封赏的确多有疏漏,或许对死去的将士有些不公,但对你和活着的人并无不妥。你来找我商量是持何立场?你问我的最后这句不该出口。”这是章楶的角度,作为一个帅臣的角度。他可以怜惜平夏城死去的将士,但杨兴武找他不应该还有其他打算。同样,他也希望杨兴武和他站在一个角度,朝廷杨家的角度,不是将门杨家的角度。
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