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转到西夏兴庆府。
小梁太后败亡,狼狈逃回兴庆府,整个兴庆府彻底乱了。西夏局势要多糟糕就有多糟糕。
西夏兀卒李乾顺直接以国书极其卑微的送辽朝求援,这种生死存亡时候没什么脸面之说,宋军寨子还在往前推,西夏能稳住的不过是兴庆府、西平府和韦州这三地,其他各地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宋军耐不性子继续北伐。
李乾顺曾经求娶过辽朝公主,这次他更加干脆,求辽朝以宗室之女赐婚,隐隐有西夏愿意臣服辽朝之意。整个西夏的形势他最清楚,他要撑过的不仅是这个冬天,还有来年。
……
辽朝讲和的文书再次送至开封,赵煦和章惇又是弃之一边,要不是气候变化太快,西北冬季来得过早,宋朝中枢的确打算继续把寨子往前方修,特别是横山和天都山两地。
此时,李乾顺的求和国书还在往开封的路上,沿路大西北大宋官员若有若无的迟滞这份求和书的送达,哪有这么容易的事。你想打就打想停就停?!
……
辽朝西京。
这里是原来大同府,处于宋辽夏三国交界之地,是辽朝威逼西夏和大宋西北的所在。
西京留守耶律大石收到李乾顺的来信,信中长篇大论的阐述西夏要是败亡对大辽的不利,耶律大石压根没怎么看,大道理说那么多没用,各人有各人的战略判断,真正打动他的是李乾顺求娶耶律南仙,坦言如果可以,不管大辽皇帝如何赐婚,西夏皇宫都会给耶律南仙最大的礼遇。
大辽中京中台省有人问计耶律大石,耶律大石给的方案是,可以帮西夏,但必须清除小梁太后,那实在是个头脑疯狂的妇人,太难沟通何论掌控。要是李乾顺在位,大辽是可以考虑一二。
这一切基于一个前提,南边宋廷愿意罢兵,不过就目前的状况看,大宋政事堂和枢密院强硬得很。在取得这场空前大捷,大宋整个中枢和大西北都自信心爆棚。要说服宋廷很难,不给出点利益这根本不可能。
大辽中京压根不愿拿自己的利益换宋夏的平和,这么做怎么看都是蠢货,西夏再表示臣服也不是大辽的国土。
耶律大石陷入沉思,清晨,他终于提笔写下奏折。
……
这是开封收到的第三份辽朝国书,措辞越发的强硬,督促宋夏和议。
这次政事堂发生了争执,最大的原因是河东路雁门关传来示警,辽朝西京有出兵南狩的迹象。
林希率先发言:“从职方司和皇城司汇集的消息,这次辽朝的确在西京集兵。”
章惇问:“雁门关?那就守住。”章惇不相信这个时候辽朝会因为这事起刀兵,不该只是雁门关。
曾布道:“西京集兵已经确定,哪怕不是雁门关,也要预防丰州府州一线。辽朝过来很容易。”这是辽朝西京集兵最大的隐患,辽朝不需要和大宋大规模开战,只要往吕梁山北草原过来,吕梁山外几个州府就得全线收缩。
章惇强硬表态:“现在可以让吕梁山外几州收缩防御,同时,增兵雁门关加强戒严。”
章惇的这个表态在政事堂不会得到任何人支持,这是把事情放大,等于告诉辽朝你爱来就来。辽朝是整个大宋心里头的一根刺。
一向强硬得许将警示:“辽朝几次国书过来,西京又有集兵迹象,最好还是保住西北所得。”
蔡卞这时候也少有的提声反对章惇:“章相,这事得稳妥,西北战事虽然大胜,财政撑不起同时和辽朝开战。”
整个政事堂一片寂静,这根本不是财政问题,这就是一种担忧,甚至可以说隐隐的害怕,宋朝在辽朝这里没讨到多少好。文人这时候唯唯诺诺的见好就收体现得淋漓尽致。蔡卞的说法给了政事堂所有人员一个台阶。
赵煦出声表示同意,这件事他是真的无所谓,他心里还有一个大计。关于河西走廊,也关于西夏,这事得章楶回朝履职后和他们几个商量。
……
辽朝。
辽朝中京赐耶律南仙为公主,耶律大石抽调一千精锐骑兵给耶律南仙,由她带队前往西夏,辽朝开始为辽夏婚约铺平道路。耶律大石这一手一石二鸟,当辽朝精锐骑兵出现在吕梁山外,对于大宋就是一个威胁,做实辽朝想要插手宋辽战事。
耶律南仙要西夏小梁太后或者兀卒李乾顺来迎她,不仅是商量婚约的事,更是谈大辽出面督促宋夏和议,隐约透露大辽是可以出兵威逼宋朝的,不过这事得好好商量。
小梁太后不得不前来,耶律南仙会是西夏兀卒的皇后,如果她和李乾顺紧密配合,威胁最大的就是她的地位,她得提前和这个耶律南仙沟通,或许有些利益她是可以放手的。
小梁太后清楚,平夏城之战后她在西夏地位极其微妙,她手底两员大将被俘,各地方部落已是完全不服她,她比李乾顺更需要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