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中原就如同宿命般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上,纷争不断,然而唯独元与清时草原民族没有南下入侵中原。
清朝控制蒙古的策略,孟浚在仔细研究了清廷在城中留下的一些文书,和熟悉草原的古尔布哈和一些投降乾朝的清廷官员的介绍,以及结合后世的一些印象,知晓了清廷的策略。
而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推行盟旗制度与联姻政策。
清廷在政治上对蒙古实行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将整个蒙古分为十八盟,三十二部,两百余旗,让彼此互不统属,不准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而这就相当于分割草原,画地为牢,从根源上彻底断绝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崛起。
而联姻政策,从努尔哈赤起兵后,满洲贵族就与蒙古王公不断联姻,不是皇帝宗王娶蒙古妃子,就是格格下嫁草原。
持续不断的联姻,增强了清廷与草原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增加了蒙古诸部对清廷的认同和依赖,双方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近。
但对于联姻,孟浚觉得,他娶个蒙古妃子倒是可以,但是要是把女儿嫁到草原去吃苦,那却是万万不能的,这是属于孟浚一人的私心。
而清廷还按照蒙古各部的忠顺程度,亲疏远近,以及部落的地位影响,分为授予汗王,亲王,郡王,台吉,贝勒,贝子,镇国公,额驸等共十八个等级。
获得世袭爵位的蒙古王公贵族,在政治上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享有各种优厚待遇,只要不反对清廷,没有异心,那么蒙古贵族可以在领地内为所欲为。
而且清廷还规定,蒙古只能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与中原进行有限的贸易,而且要缴纳高额的税收,而这就使得蒙古的经济来源,只能依赖清朝的赐予和施舍。
清朝在经济上对蒙古的控制,是全方位的,像盐、茶、布、丝、铁器、药材等诸多货物的贸易,都被清廷所垄断。
这些举措,孟浚知道是很有效果,而在清中期时,又推行黄教,减少丁口,总之全方面的限制草原,只是在罗刹入侵后,草原对罗刹是不堪一击。
现在乾朝实力强大,不过要想彻底控制蒙古,其实还是非常困难,即便是清朝,也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慢慢勒紧枷锁。
孟浚认为,真正想要长治久安,就一定在要输出汉文化,只是草原上并没有多少汉民,想要让蒙古诸部认同接受汉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孟浚还需要时间。
时间来到了昭武三年,正月。
在辽河河畔,白色的营帐连绵数里,营地中到处都是走动的蒙古人,以及随军而来的牛羊与马匹。
这次会盟,漠南所有的部落和漠北的一些主要部落,首领都来到了沈阳城外,要和如今刚刚覆灭清廷的乾朝举行会盟。
蒙古诸部首领只知道是来会盟的,孟浚并未通知他们,即将有一场大规模的阅兵。
春初正月,朔风吹过辽东大地,春季的到来,万物也开始了复苏。
孟浚于沈阳城郊,会集漠南北各大部落首领于沈阳郊原,大校诸军。
这次参与阅兵的,足有十余万人,这等场面,可以说是旗帜蔽日,金鼓震天。
而在历史上,和孟浚一样大规模的阅兵,可以往上追溯到永乐时期的一场大阅兵。
而永乐大阅兵的起因,是统一了波斯的帖木儿,扬言要带兵东征,征服大明。
而帖木儿的使者来到明廷,口出狂言,对永乐帝十分不敬,朱棣随后征调近二十万大军,举行了一场大阅兵,而这场阅兵后,终明一朝,边关未见一个帖木儿骑兵。
清晨,孟浚正式下令,举行大阅,这场阅兵,骑兵两万骑,步卒七万人,另有火器兵两万人,各类大小火炮共计两百余门。
孟浚于沈阳城郊,筑了一座高台,邀请诸部首领上高台校阅诸军。
参与阅兵的都已经全部换上了新装,特别是第一阵的禁卫军,其原来是由重甲军所改编而成孟浚的禁卫军。
他们身着重甲,头戴铁盔,一身行头,很是光鲜亮丽,所有人看上去,既威武又雄壮。
随后则是赵用平的武安镇,柏永馥的固武镇,接下去的是钱彪的武宁镇,以及高进库,梁敏,杨三吾,王辅臣,李来亨,郝永忠等诸镇,最后面的才是黄成的骑兵队伍。
随着阅兵的开始,诸部首领方才知道,他们也并非傻子,乾朝在会盟之时,搞这一场大阅兵,分明就是展示军威,震慑自己。
所有的部队,皆是甲胄鲜明,行进起来戈矛如林,列阵整齐,远远望去气势恢宏。
每一个阵列行进到高台时,都会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陛下万岁!”
特别是火枪阵列,每抵达到高台时,就会整齐划一的将火枪端起,正步而走,犹如山岳挺拔,高呼:“陛下万岁!”
诸部首领个个面带震惊之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