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原本还以为赵安是用一个虚衔来笼络洪承畴,却没想到赵安给洪承畴开出了如此高位。
这让丁伟不禁的有些好奇赵安给自己开出的价码,于是丁伟对着孔捷问道,“老孔啊,那你说说,你们委员长给我开出了什么利诱条件?”
“哈哈哈,我就知道丁大人你会好奇委员长给你开出的价码。
我们委员长说了,若是丁大人你愿意加入安国军,你要是想从政,委员长愿意以省长之位相待。
你要是继续从军,委员长愿意以军长之位相待。”
“老孔啊,你也知道,我不太了解你们安国军的官职体系,你能否给我解释一下,你说的这两个官职相当于大明的什么官职?”
“省长之位就相当于大明的布政使,军长之位,就相当于大明的参将。
丁大人,我在安国军干了这么多年,如今才混到了一个师长的位子。
就这都还算是委员长格外照顾,可是如今委员长直接给你开出了军长的位子,可见对你丁大人的重视啊!”
有才华的人往往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丁伟见赵安如此的看重自己,也不由的对安国军产生了一丝的好感。
但丁伟仍旧是没有答应孔捷,而是对着孔捷说道,“老孔啊,就算是我与洪大人无意与赵安为敌。
但我等也是身不由己啊!
且不说如今我等还处于建奴的围困中,就算是这城内的守军,也不是我一人说了算的。”
“丁大人勿忧,你担心的一切委员长早有考虑。
敢问丁大人,锦州城内的守军上一次发饷还是什么时候?
城内的守军上一次吃饱,又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发军饷,应该还是两年前了吧,这几年辽东的局势越来越危急,能保证粮食的供应就不错了,军饷已经许久未见到过了。”
“那若是我们委员长给锦州城内的守军发军饷,送粮食,丁大人你有把握控制住城内的守军吗?
“若是赵安真的能将军饷与粮食送到锦州城,我自然是有把握控制住城内的士兵的。
但如今锦州城内尚有五万士兵,所需要的粮饷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你们真的能拿得出来吗?”
“委员长高瞻远瞩,早在几年前就秘密的将大量的粮食运到了辽东。
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至于军饷?那玩意儿又占不了多少地方,主要是有没有。
委员长特意给丁大人准备了五十万银元,也就是五十万两银子,不知道这么多钱能不能帮丁大人控制住城内的局势?”
“若是有五十万两银子以及足够的粮食,我自然是有把握控制住城内的士兵的。
但就算是控制住了城内的士兵,我们也依旧是处于建奴的包围之中。
要知道此时陛下已经与皇太极达成了议和协议,若是陛下发现我等不听命令,让皇太极剿灭我等又当如何?”
“哈哈哈,丁大人,你可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你也不想想,崇祯指挥得动皇太极吗?
皇太极之所以迟迟打不下锦州,是因为他不想伤亡太大。
要是皇太极因为与崇祯达成了一个所谓的议和协议,就不顾伤亡的进攻锦州城,那皇太极之前早就可以这么干了。
据我们委员长的判断,皇太极是绝对不会死磕松山与锦州两城的。
只要洪大人与你都同意归顺安国军,那么松山城与锦州城就是安国军的地盘。
此前安国军并未得罪皇太极,所以皇太极没理由与安国军死磕。
毕竟比起与安国军死磕,皇太极更希望看到的是大明内乱。
崇祯与我们委员长两虎相斗,建奴乘机占便宜。
所以在委员长与崇祯尚未斗起来的时候,皇太极是一定不会偏袒某一方的。
只有当崇祯陷入了劣势,皇太极或许才会帮助崇祯。
因为皇太极很清楚,一旦大明内乱解除,不论是委员长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还是崇祯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两人都不会放过建奴,建奴也无力与一个大一统的大明争斗,建奴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的维持二者争斗,然后自己默默的积蓄力量,从中谋取利益。”
“既然赵安有如此见识,知道我大明的内乱是帮助建奴,是削弱我大明的国力。
那赵安为何还要刻意的挑起这场内斗呢?”
“因为委员长说了,大明气数已尽,与其将这大好河山让给李自成或是建奴,还不如由委员长带着完全的人民取得。”
“赵安倒是好气魄,敢如此小觑天下英雄。”
“哈哈哈,我们委员长的气魄当然是不小了。
丁大人,我曾经在委员长的书房看到过一首诗,虽然委员说不是他写的,但我问遍了所有认识的文化人,也没一个说见过这首诗的人。
丁大人我知道你也是博览群书之人,你也帮我鉴赏一下这首诗如何?
看看这首诗真的是如委员长所说的,由他人所作,还是委员长谦虚,不愿意说此诗为他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