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杨林与酿酒的四人相约,前往其中一位婶子家中指导完成酿酒的最后一道工序。
他抵达时,发现其他三位已经提前到达,正在厨房内等待。
婶子和在场的村民们见到杨林,都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厨房外,一些好奇的村民也聚集在那里,准备观看接下来的酿酒过程。
杨林问道:“婶子,昨天下午让你搬过来的发酵好的瓦罐呢?”
婶子指了指灶台与案板中间的一处隐秘位置道:“在这里呢!放外面爬给打碎了,所以放的朝里了点!”。
杨林弯腰搬瓦罐的时候,那婶子骂骂咧咧将她男人也从厨房外面叫了进来。
和杨林一同将瓦罐搬了出来,杨林向众人说道:“发酵达到二十天左右的时候,大家可以看看发酵好的效果,就会呈现在的样子,大家可以看看。”
说着杨林和那男人,合力将瓦罐中的发酵物倒入了准备好的灶锅中。
那男人本以为没自己什么事,准备回到厨房外面继续观看。
却被杨林叫住:“叔,你别走了,你就坐在灶火跟前,现在就可以烧火了!”
这一幽默的安排让在场的众人都笑了起来。
杨林引导众人聚集在灶锅前,仔细地指导他们观察发酵液的颜色、麦子发酵后的状态,以及目前所能闻到的香气。他强调这些细节对于判断酒的品质至关重要。
接着,杨林从厨房的角落取下了酒甑上的大铁锅,这锅中还放置着一根竹管和几个罐子。
他首先将酒甑稳妥地安置在灶锅上,然后用抹布仔细地围绕酒甑和灶锅的四周,确保密封。向众人继续解释道:“这个酒甑放在灶上后,四周要用抹布围裹起来,以防热气都跑出来了。”
杨林继续操作,他将大铁锅放置在酒甑上方,从锅中取出竹管,并将其精确地插入接酒槽的出口。他调整了酒甑的位置,确保竹管的另一端能够顺畅地将酒液引入下方的罐子中。
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杨林轻松地对大家说:“现在,就看叔的手艺了。等锅里的水开始冒热气,我们就要开始加冷水。”
他的话引起了一阵轻松的笑声,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约过了半个时辰,已看到有热气之后,杨林将提前准备的一桶水倒入大铁锅中,杨林指导那男人说:“等下沸腾之后,叔就不要大火烧了,改成小火慢慢加热。大家一定要记住,上面铁锅的水,不能太热,如果热了,就把水舀出来,再加凉水进去。”
众人认真地观察着杨林的每一个动作,点头表示理解。
又过了大约半个时辰,竹管中开始有液体滴落,这是蒸馏出的酒液。
杨林和众人都屏息以待,见证着这一过程的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蒸馏,杨林注意到酒液开始缓缓滴落。他提醒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最初流出的酒,我们称之为‘酒头’,它需要单独收集。”
他小心翼翼地将装有酒头的罐子放到一边,然后换上另一个干净的罐子,准备接续接下来的酒液。
杨林细致地指导着,让其他人亲自动手操作铁锅换水的过程,而他则站在一旁监督,确保每一步都正确无误。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知过了多久,竹管中的液体逐渐减少,而杨林的满意之情也随之增加。
他在自己家时,对罐子的承重做过称重,用自己前世的计量单位估算了一下,十斤麦子酿出的酒量大约在四斤半到五斤之间,这样的产量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完成蒸馏后,杨林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酒已经酿好了。婶子,麻烦你把这些酒送到我家,工钱的事情,你们可以直接找村长结算。”
众人纷纷表示理解,并点头答应。
这时,一村妇似有想法的问道:“那锅里的麦子怎么办?”
杨林随意地回答:“那些酒糟已经没用了,你们可以扔掉,或者如果家里有养猪、牛、羊,也可以喂给它们。”
他知道那位妇人实际上是想问酒糟的用途,因为酒糟虽然在酿酒过程中被丢弃,但实际上是可以食用的,无论是煮粥还是与其他杂粮混合制作主食。然而,杨林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内心对这种吃法还有些抵触,但他确信,这些酒糟最终会成为村民们的食物来源。
村妇听到可以自由处理酒糟,显得有些惋惜:“既然这些麦子没用了,那我们怎么处理都可以吗?”
杨林肯定地点了点头:“当然可以。”
听到这个回答,众人纷纷向杨林表示感谢,有的甚至开始恭维起来。对于这些,杨林已经习以为常。
杨林准备离开,但突然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转过身,对在场的人说道:“各位,记得把酿好的酒尽快送到我那里,否则酒会跑掉的。”
婶子听到“酒会跑掉”的话,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立刻紧张起来,急忙拉着自己的男人:“快,快把酒送到杨公子家去!”
杨林笑着解释:“婶子,不用这么急,我说的‘跑’是指酒的香气和浓度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