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恩师的严教

    其实柳永倒不在乎宣扬过往劣迹,不就是烟花柳巷之浪子回头么,杜牧也曾流连秦楼楚馆,晏几道亦是 ** 不羁,这些花样都是许久之前的,似乎也有些落伍了。

    其实他担忧的并非鼓吹之事,而是新作发表后的反响,若是这一届文人墨客就是不买账,品评排名太过难堪的话,其师和文坛恐怕连鼓吹的兴致都没了,柳永没多久便会沦为无名之辈。

    无论如何他都知晓这般开端已然算是颇为幸运顺遂,倘若后续发展不力,再想崛起就难了,必须得抓住良机。

    所以词作才是根本,在继续填《雨霖铃》下阕的同时,这几日柳永亦鼓足全部精力,反复润色几首小令,而后交于师师。

    其师每次都会在词稿上批注,从月初开始每日都改一遍,词作在其指导下的确更为精妙传神。

    北宋初年一度文风兴盛,出了不少佳作,当时颇为流行才子佳人穿越古今的题材,书生 ** 看什么都新鲜,乘马车坐舟楫做足了乡巴佬。

    苏轼于元丰年间开始作词,也是别出心裁,很难说是否借鉴了当时的流行,反正他的词句一开始是充满了新奇想象。

    苏轼的词句充满新奇,就像是凡人踏入了仙境吧?

    那么问题来了,每当词兴大发时,众人是先赞其才,还是先论其奇?

    这个疑问被其师否定了,正是其师的坚持,苏轼最终摒弃了奇异风格,依旧遵循了传统的词韵。

    有时候不得不钦佩某些人的洞察力,也许会错失良才,但绝不会看重庸碌。

    周三巳时,柳永在书房专心致志创作,报答恩师对填词事业的支持。

    师师传来喜讯,兴奋地告知他:“文坛聚会结束了,《雨霖铃》这周开始流传,另外恩师说几首小令也差不多了,可以抓紧投递,莫要错过了这届。”

    这也算是双喜临门,只是都在预料之中,流传之事上周便已敲定,今日不过走个过场,而小令已经修改了数遍,迟早也能过恩师这关。

    不过柳永望着窗外的繁花还是缓缓舒了口气,对师师说:“看来咱们应当寻个时机庆贺一番了。”

    早几日师师就提议过,今日确定流传了,明日酬金就会到账二十两,他的底气也瞬间足了。

    师师赶忙应和:“方便的话就下周五吧,下午您要来研讨词意韵律,下工后咱们去饮几杯,顺便预祝柳郎科举高中。”

    科举还有两个月开考,柳永的几部作品经过恩师的悉心指导,上周师师就憧憬道:“科举上榜之人已经空缺数年了,我感觉柳郎今年极有可能高中。”

    柳永自然想高中,当时听师师这般说一度还以为科举背后有猫腻,恩师能够操纵。

    然而师师说那是绝无可能的,朝廷在这一点上极为严谨,有可能引发争议之事是绝对不会沾染的,为了避嫌考官们从来不参与科举评审,因此评委皆是在朝堂任职的大儒。

    至于大儒们是否真的会尽心尽力挑选贤才出头,那就难说了。

    柳永不太信任同行互评,科考这种事要么有个公正的标准,要么就权贵操控与利益相关,同行评同行基本属于空谈。

    一甲二甲常年无人,无论有何堂皇理由,说到底都是不给寒门机会,不过倒是帮朝廷省了赏赐了。

    不过柳永还是要参加,他与恩师的想法一致,都是为了名声,能顺便高中当然好,胜亦欣然败亦喜。

    柳永报名时就留下了住址,作品一旦流传,朝廷会在榜单公布之前就将酬金送到。

    所以明日周四柳永便能拿到二十两了。

    这个算不上第一桶金,二十两的一桶金恐怕是镀银的,但却是他二十五岁人生中赚到的最大一单笔钱。

    接下来只要稳定创作出佳作,未来至少数月他都能按时拿到这笔钱,至少在生计上暂时宽松了些。

    他寻思着给母亲买件礼物,这么多年他未曾为母亲做过什么。

    另外柳永又想起那箱在相国寺的寄存物,有了些钱好奇心就又冒了出来,毕竟有些神秘,很想弄个明白。

    想来想去还是下周再说,这周的二十两恐怕办不了这么多事。

    《雨霖铃》开始流传,这个星期五就会在文人墨客间传阅,但要等到再下一周的周二才会在坊间传颂,文坛之事都是提前准备好,并不追求迅速传播。

    通常文坛也要求各流传作品至少得存稿三首,柳永这周三交了第三首,算是勉强达标。

    几首小令投稿之前,柳永都抄写备份了,因为原稿无论中选与否都是不退的。

    然后按要求在作品的最后一页背面写上了籍贯、住址、姓名、年龄、出身、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经历。

    投稿参加个文坛评选居然要个人经历,难道能否中选与个人履历和表现也有关系吗?

    幸好柳永当年听
新书推荐: 闺蜜齐穿七零,入错洞房嫁对郎 崩铁:老子来当救世主? 天机神主 七零离婚搞学业,二嫁军少赢麻了 斗战胜佛死了!如来,你选的啊 九阴美人图 海洋求生我在木筏上打造世外桃源 午夜杂货铺 黑暗迪迦,迪迦本尊传说! 重生八零,揣孕肚随军被宠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