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中。
朱翊钧让张国之退下后,便一直想着李成梁,以及蓟州兵变的事情……
禁军三营正在筹建,在筹建完成之后,会先调遣一部分到蓟镇去练兵,之所以不去辽东,是因为朱翊钧多少有些信不过李成梁。
别带了没多长时间,给自己带了一个全军覆没了。
禁军三营肯定要保持一定的战斗力,自己也会用诸多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让他们拱卫皇权的战斗意志高涨起来。
在朱翊钧看来,一支军队是否能够保持战斗力,操练装备是一方面,战斗意志也是一方面。
战斗意志就是赏赐,军饷……
当兵吃粮,天经地义,他妈的,去卖命,不给钱,这就是耍流氓。
蓟州兵变起因,是朝廷拖欠了军饷……
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不太光彩,蓟州兵变一事,在大明朝正史里头很少提及,皆是一笔带过。
《王保传》“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
《明神宗实录》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南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此次事变后,戚家军编制被取消,蓟镇南兵大多受到清洗,义乌人的总兵、把总、游击,或治罪或免职,吴维忠、戚金均被打发回老家,各卫所中不服管教的南兵也被发送原籍。
这么大的事情,当时的神宗皇帝态度也很是暧昧,对王保没有任何惩处,兵变,永远是当权者最无法容忍的问题……
想到了蓟州兵变,朱翊钧又想到了之后的事情。
吴维忠、戚金等人在二次朝鲜战争的时候,再次得到朝廷的任命,入朝作战,但这个时候的南军,已经不像在戚继光麾下时,这么能征善战了……
他们的最后一曲,是在对后金的浑河之战中,六十八岁的戚金拽着想要逃跑的总兵童仲揆的马,高呼:“大丈夫报国就今日”。
随后,南军与努尔哈赤开启了最后一次势均力敌的野战,后续援军畏战不前,导致南军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也是努尔哈赤崛起路上最为惨烈的,浑河岸边,尸身累累,血流成河,面对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仅存明军,杀人如麻的后金将士也失去了做最后肉搏的勇气,他们以乱箭齐发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无比惨烈的战斗,戚金、童仲揆、张名世等人全部殉国。
在朱翊钧的记忆中,好像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之后,戚家军就真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自嘉靖四十年戚继光请练义乌兵始,至天启元年,这六十年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朝,戚家军及其余脉的足迹南至广东、西至宁夏、北至辽东、东至朝鲜,征战遍历四方,行程不下万里……
现在历史发生了改变,九边重军,三大营,以及各地主要的驻扎军队,军饷从未亏欠过,只要朝廷保持着财政健康,只要张居正的新政能够持续推行下去……朱翊钧相信,日后像蓟州兵变这样的损害社稷的事情,会减少许多。
朱翊钧也明白大明朝最大的敌人,从来就不是后金,而是自己……在历史上到了崇祯朝后,各地的农民起义才是大明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后金是摘了李自成的桃子。
而李成梁的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李成梁在辽东戍边,战功赫赫,屡屡挫败来犯的外敌,打得那些个草原部落、女真部族闻风丧胆。
他的捷报一次次传入京城,朝堂之上大臣们每每念起李成梁的战绩,皆是赞不绝口,称之为大明边疆的一根擎天柱,有他在辽东,那辽东之地便可保得安稳,边境百姓也能免受战乱之苦。
可是时间久了,李成梁在朝中的名声也开始出现两极化了。
有一部分大臣们看来,李成梁确实胜仗不断,可那辽东之地的局势,却好似并未因这些胜利而彻底安稳下来。
敌军今日退去,明日又卷土重来,比那春天的野草还要茂盛。
并且他本人在辽东行事愈发有了几分独断专行的味道,而他的权势在辽东已然有些膨胀……
朱翊钧虽然对张国之说的轻描淡写。
但他心里面实际上也有两个选项。
第一个就是将李成梁扣在北京城,给他升官,来一个明升暗降,这相对稳妥可控……
而第二个吗,就是接着用他,先是敲打,然后分权制衡,最后在往辽东派驻一个更高品级,且打仗过的官员前去辽东担任巡抚。
让麻锦过去,让戚金过去,就是为了分权……
在李成梁,戚继光回驻地之前,朱翊钧还会再召见他们二人……
在这场御前奏对中,朱翊钧会做出选择……
大年初二,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笼罩着京城的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