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中,李田一听到有人喊自己,顺着声音看去,一眼就看到挤在人群中的梁玉雯。
“玉雯!”
见到好朋友,李田一很是欣喜。
“田一。”
“玉雯!”
两个女孩抓着彼此的胳膊高兴的画圈圈。
“玉雯,好久不见你又水灵了呢!”
梁玉雯手指在对方的脸上搓了搓,软软的很有弹性:
“你才是呢!从高中时期就数你漂亮!”
人群中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抓着相机,用力的朝蒋明春几人挥手。
“几位同学,刚刚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请原谅我的情不自禁!刚刚那一幕实在是太美妙了! 灯光,大雪,奋发青年!”
蒋明春何存军几人相互对视一眼,相笑无言。
“同学,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实在是太好了。”男人突然亮出自己的证件,“我是湘江《大公报》的记者,不知道我可否把刚才拍摄的内容发表在《大公报》上?”
看着这位名叫曾锦寿的记者,蒋明春几个人一时竟然有些发懵。
在这种地方居然遇到了《大公报》的记者。
要知道《大公报》自1902创刊,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这次曾锦寿是受邀来京都参加年报大会,同时向湘江展现我国发展取得的进步成就。临走之前听说了《我和我的祖国》是最后一场演出,就在返回湘江之前前来欣赏。
没想到,除了《我和我的祖国》还能在门口看到这样一幕!
在蒋明春四人身上,曾锦寿看到了祖国青年的积极向上,充满热血激情的一幕。这些从十年动荡走出的年轻人们,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有活力。
在一旁说话的李田一和梁玉雯也安静下来。
梁玉雯看看这位记者,又看看站在记者对面的青年。刚才在车里看到引吭高歌的青年就是此人。
她敏锐的发现,包括自己的好友李田一在内,四人中皆是隐隐以此人为首。
记者询问的时候,其它人都是在看着这个青年,等待他做主。
和李田一相处这么长时间,深知对方是表面柔和骨子里高傲,能让她听之任之的人高中时没见过一个。
“何大哥,学长,学姐,你们觉得呢?”
蒋明春回头看向三人,突然注意到了李田一旁边的梁玉雯。
像!太像了!
要不是知道两人是双胞胎,自己差点跑过去。
梁玉雯朝着蒋明春露出一个礼貌的微笑,对于这个男生更多的是好奇。
听刚才的称呼,他貌似才是四人当中最小的一个吧?
“明春你做主就行。”
“是啊,我没意见。”
李田一也轻轻点头:“歌是你创作的,我们充其量就是个背景,你决定就好了!”
曾记者一听眼睛愈发亮了,看向蒋明春的目光炙热的有些吓人:
“您就是创作出这首歌曲的作者啊!哎呀,真是失敬失敬啊!可否告知尊名?”
一听就知道,这位曾记者是个爱研究古文的,连尊名都出来了。
“我叫蒋明春,您怎么称呼都可以。”
蒋明春和对方握了握手,“曾记者,你想发表照片没有问题,至于这首歌曲,暂时还得需要我打一个电话询问之后才能给你答复。”
之前张老说过,《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大概率是要放在特殊日子演唱的。大陆尚未演出,《大公报》就先透露风声,岂不是有点打脸?
自己加入作协,也算是有官方背景的人了,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多考虑一些。
曾记者满口答应,激动的将自己临时住所的电话写在纸上:
“我明天下午就要离开,望蒋先生能够尽早给我消息!拜托了!”
蒋明春一边点头,心里总觉得‘蒋先生’这个称呼怪怪的。
靠北了真是!
临走时候对方给自己留了一张名片,自己也报了学校方便对方联系。
梁玉雯把李田一拉到一边,压低声音在耳边询问:“田一,你的这个学弟叫蒋明春?是不是创作了《我和我的祖国》的那个?”
李田一点头:“是啊。明春学弟,不仅仅创作过歌,还是个知名作家呢!”
连李田一自己都没发现,每次和人介绍学弟她都显得很是骄傲。
尤其是看到梁玉雯惊讶的表情,这种骄傲就更盛了。
“他是春明对不对?上次《人民日报》发表的演讲稿,就是他的是吧!”
“《教育是认知的基础,认知是文化的道路》是这篇对吧!”
李田一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