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酷的战场上,若要成功存活下来,首要之点就是需具备一种不要命的精神,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普遍运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这一真理体现得尤为显着。
霍去病,无疑是“不要命”人物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曾经激起了无数代怀揣着英雄梦想的少年们满腔的热血。
霍去病与汉武帝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且微妙的缘分。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姨母卫子夫成为了汉武帝的皇后,更在于他诞生的那一年,恰巧也是汉武帝登基的那一年。
有一日,汉武帝问霍去病:“去病啊,朕欲教你孙、吴兵法,如何?”
霍去病回道:“陛下,行军打仗,关键在于依据敌人的情况和形势灵活应变,切不可拘泥于古代的兵书。”
汉武帝听后,先是一愣,继而大笑道:“好!好一个霍去病,有见解!”
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与他的外祖母一样,在平阳公主的府邸中充当女奴。
而他的父亲霍仲孺,则是平阳公主封邑内的一个小吏。霍仲孺与卫少儿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并诞下了霍去病。
原本,霍去病应当会和其他奴仆的儿子一样,终生为奴。
然而,因其姨母卫子夫深受汉武帝的宠爱,拥有奴仆血统的霍去病,自小却过着贵公子般衣食无忧的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霍去病是在汉武帝的注视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亦是汉武帝亲手培育的。
他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堪比父子。
汉武帝很早就察觉到了霍去病的非凡军事天赋,想要亲自向他传授孙、吴兵法。
但霍去病的反应大大超出了汉武帝的预料,他直言道:行军打仗,关键在于依据敌人的情况和形势灵活应变,切不可拘泥于古代的兵书。这番话语极具见识。
霍去病长到十八岁时,已然成为一个威武雄壮、体格健壮的少年。不管是骑马狩猎,还是操刀弄枪,他皆是一学即会,且一会便精。
公元前 123 年,匈奴再度来犯边境。出征前,卫青对霍去病说:“去病,战场凶险,切不可冒进。”
霍去病坚定地回答:“舅舅,我定要奋勇杀敌,扬我大汉军威!”
汉武帝也鼓励道:“众将士,此役务必凯旋!”
汉武帝于是派遣大将军卫青率领李广、苏建等六位将军从定襄出发,进击匈奴。
在这一次战役中,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也随军出征。他被舅舅卫青带在身边,担任票姚校尉一职,手下统领着经过精心挑选的八百名骑士,皆是勇武擅骑射的出众人物。
卫青率领大军先后两次出击,共计斩杀匈奴一万九千余人。
然而汉军自身也有伤亡,苏建所率领的部队全军覆没,原本是匈奴小王的赵信更是选择投降匈奴。
不过,霍去病却在战场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表现。他率领手下的八百骑士,脱离大部队,在黄沙漫天的大漠之中狂奔数百里,突袭匈奴,斩杀的敌人总计达两千零二十八人,其中包括匈奴单于的祖父,还俘虏了单于的叔叔和国相。
虽说手下皆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毕竟只有区区八百人而已。
仅凭如此少的人数,就敢于深入大漠与未知的敌人拼死搏斗,这不仅彰显了霍去病的英勇无畏,也表明了他渴望立功的急切心情。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虽然苏建的全军覆没和赵信的投降让汉武帝颇为心痛,但霍去病的横空出世却让汉武帝看到了汉军下一代的希望与寄托。
汉武帝慷慨地册封霍去病为“冠军侯”,赐予食邑两千五百户。“冠军”之意,便是勇冠三军。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春,汉武帝再次派遣霍去病出征。
霍去病又一次孤军深入,他率领一万骑兵长途奔袭,成功冲出了焉支山。
那里乃是匈奴休屠王的领地,霍去病与匈奴部队狭路相逢,斩杀了折兰王、卢侯王等匈奴显贵,斩获首级和俘虏达八千九百余级,还获得了休屠王祭天所用的金人。
这一年夏天,霍去病与老将公孙敖再度出击,两人各自率领一万人马。
由于匈奴人被汉朝军队打得不断向西和向北迁徙,所以霍去病与公孙敖追击的路程越来越远。
他们奔袭两千余里,在祁连山附近斩杀匈奴士兵三万余人,俘虏了七十余个匈奴小王及以下的贵族。
“大家都说说吧,现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我们该怎么走下去?”当代牧家家主稳坐军政厅里的主座,神色严肃却又带着几分期待地说道。
军事大臣目光坚定,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地说道:“以现在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双方的整体实力来判断,匈奴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