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学校案之后不久,皇上颁发诏书,对全体官员加薪!
这次加薪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调整官员的俸禄制度,并且“永为定制”,具体情况如下: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为至。
咱们简单换算一下,正一品年俸一千石,折银五百两,塞音钞五百块。早几年前,杨士奇在塞国担任首辅,月俸就要一千多块,比大明这边高了20多倍!
永乐朝给官员的俸禄没变,但开始使用“折色”制度,就是把俸禄中的大米换算成钞票、胡椒、苏木这些物资,占比达到了七成。
太祖成例不好改,但想发钱有的是名目。所以这回涨薪是以岗位津贴的形式发放的,而且为了方便,以后大明官员俸禄发放,一律折色,改发银、钞。
这里的钞可不是大明宝钞,而是塞音钞。
塞音老仙想尽办法对大明进行金融渗透,贸易、贷款、劳务、银行这些都是可以向大明输入纸币的,所以,大明这边的纸币是足够市场流转的。
那么,塞国有没有超发货币呢?
答案是肯定的,刘学勤要在神不知鬼不觉间薅走大明的羊毛,也需要适当输出通胀,以促进商品市场繁荣。
塞音银行到底发行了多少纸币呢?约10亿元左右,只比塞明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稍微低点儿。
要是按照美联储的标准,货币发行量约占Gdp的0.7-0.8,塞国的货币政策是相对宽松的。但面对如火如荼的经济发展形势,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了,塞音银行发钞是要通过董事会裁定的,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往外放,可不敢大水漫灌。
那位又要问了,你家不是金银本位吗?有那么多真金白银吗?
有的。
这么多年,从美洲各国、日本、大明、安南等地流入的金银已经超过一亿两。这还没算大量的铜钱被回炉再造,熔炼为工业金属。
大明官员的津贴与俸禄相等,这相当于所有官员的工资直接翻倍了。
除此之外,杨士奇提议,还可以设置与考满制度结合的奖金,那就等于三年一个大红包,最优等的可以一次领到相当于三年俸禄。
就为了给优秀官员争取这点儿“蝇头小利”,太子爷和杨士奇的嘴皮子差点没磨破。除了少师姚广孝没表态,皇上、户部尚书夏元吉和一众阁臣都觉得太多了。
杨士奇就觉得心好累,以前塞音老仙给他9000多股龙门书局的股份,他没感觉。等到套现了好几十万,因为早就心里有数了,故而觉得理所应当。
跟大明这边一对比,老仙都大方到快成傻子的地步了。
但结果还算好,各级官员感激涕零,甭管够不够资格,天天上折子谢恩,快把皇上夸出朵花了。
另一方面,朱棣对闹事冲击学校、口岸者,也绝不姑息。在他的暗示之下,锦衣卫纪纲将一万多名人犯,按50元一个的价格,卖给塞国的劳改农场。
这笔近60万的收入,给锦衣卫留了5万做活动经费,其余全充入内帑。
朱棣突然觉得塞国就是个垃圾桶,什么破烂都要,最爽的是还可以换钱。
这边给了甜头,另一边就要举起棒子。朱棣是个有些逆反性格的人,被底下这么一闹,他反而坚定了推行塞学的决心,于是明发诏谕,往各布政司。
“儒学之道,本也,本固则邦宁。塞学之道,术也,不学无术,天下安得富强耶?”
“盖彼先民,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此等皆以其术而王天下,岂非圣贤欤?”
“儒学之格物,包涵百家,兼通道艺。我大明堂皇之帝国,何故不能容塞家格物之学?”
“杨学士谓朕曰:塞学工艺之精,根之于化学,及其成也,裁之于重学。其铢铢而校,寸寸而度,出门合辙,不爽毫厘,推行而尽利也,又要之于算学。朕以为然也。”
“着即令各布政司衙门,在州府设算学堂,选拔俊秀之士,庶能以修身立品之基,扩为富国强兵之策,蔚为国家有用之人才。钦此。”
朱棣也玩了点小花样,将塞学之格物与儒学之格物混为一谈,有以算学为排头兵,尽量消弭来自民间的反弹。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刘学勤的耳朵,他不禁哑然失笑,说道:“朱棣到底还是个英明的君主啊!”
作为帝国的皇帝,首先考虑的是稳固其统治,试问哪个皇帝不想把位子千秋万代传下去呢?
可是明知道塞学的传播,会逐渐侵蚀皇朝的根基,但朱棣能推行塞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