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刘先主病到弥留之际,宣示遗命,诸葛亮、李严等都在床榻前。先主看着诸葛亮,说:“丞相啊,您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嗣子要是能辅佐,就麻烦您匡扶;要是不能辅佐,您可以取而代之。”嘿,先主心里也明白嗣子刘禅不太有能耐。诸葛亮赶紧拜倒在地,说道:“臣一定竭尽全力,效尽忠诚,誓死不二,报答陛下的恩宠。”先主于是让李严代作遗诏,留嘱嗣君。又把刘永、刘理兄弟叫到跟前,让他们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丞相,千万不能违背。接着又对翊军将军赵云叮嘱了几句,无非是托他辅佐国家。说完这些,先主长叹一声,闭上眼睛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诸葛亮主持丧事,把刘备棺殓好,让李严担任中都护,留在永安镇,自己带着百官护送灵柩回成都。太子刘禅当时在都城留守,没办法去奔丧,就出了城门,在路边等着灵柩。等灵柩到了,迎入正殿,举行哀礼。礼毕后展读遗诏,诏上说:“朕刚开始生病,只是下痢而已,后来又转成其他病,恐怕很难好起来了。人到五十岁,不算夭折,朕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有什么遗憾呢?也不再为自己悲伤。只是牵挂着你们兄弟。要努力啊,不要因为小恶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小善就不做。只有贤德才能服人,你们父亲德行浅薄,不值得效仿。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丞相,努力追求闻达,不要违背朕的命令。”
太子刘禅拜受遗诏,诸葛亮就请刘禅继承皇位,改元建兴,这就是后主。追谥先主为昭烈皇帝,安葬在惠陵;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下诏大赦。益州从事秦宓已经被释放,诸葛亮把他选为益州别驾。秦宓可是个有才华的人,和法正一样都是有本事的。诸葛亮因为法正早死,常常感叹要是法正还在,一定不会让主上东征,就算东征也不至于失败得这么惨。所以秦宓因为进谏得罪,诸葛亮很惋惜,等赦免后就录用了他。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接着又让他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后主就只是拱手接受。
诸葛亮制定官职,修明法制,赏罚分明,风气肃然。这时候,益州的郡帅雍闿杀了益州太守,叛蜀附吴。诸葛亮因为刚遭遇大丧,不便动兵,而且想和吴一起伐魏,所以决定缓征。广汉太守邓芝这时入朝担任尚书,他看出诸葛亮的心思,请求去东吴修好。诸葛亮高兴地说:“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现在终于有了。”邓芝问是谁,诸葛亮说非你不可,邓芝也不推辞,奉命就出发了。
吴王孙权这时候把鄂县改名为武昌,作为吴都。听说蜀中派使者来了,心里起了疑心,不肯马上见。邓芝等了两天,写了封信给孙权,说:“我这次来,不仅是为了蜀,也是为了吴。如果大王不想见我,我就走了。”孙权看到信,就把邓芝召进来。邓芝行了礼,就问孙权:“大王您是想跟魏和呢,还是跟蜀和?”孙权回答说:“我不是不想和蜀和,只是担心蜀主年纪小,国家又小,敌不过魏,所以心里疑虑。”邓芝说:“大王您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有才能的人。蜀有重险,吴有三江,要是互相作为唇齿,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现在大王甘心侍奉魏,魏一定会要求大王入朝,索要王子去侍奉,一旦不答应,就会奉命讨伐。蜀也会顺流进取,我担心大王会两面受敌,江东的土地就保不住了。请大王好好考虑。”孙权沉思了一会儿,说:“你说的有道理,我会和蜀连和,麻烦你先回去通报,我会派使者去订盟。”邓芝就告辞回去了。
过了一年,吴派中郎将张温来报聘。张温到了成都,后主马上接见,诸葛亮等也都以礼相待,和他申盟好。张温谈笑自若,很有傲慢的样子。过了两天,就准备告辞东归。诸葛亮带着百官亲自去饯行,唯独秦宓没到。诸葛亮多次派人去催,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到秦宓来。张温问:“还等什么人?”诸葛亮说:“益州学士秦宓。”过了一会儿秦宓来了,张温就笑着问:“您作为益州学士,到底学了些什么?”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子都在学习,何况我们这些人呢?”张温问:“您既然学问深厚,一定知道天文,天有头吗?”这问题问得有点无聊。秦宓随口回答说有。张温问头在哪里?秦宓说:“天在西方。《诗》里说‘乃眷西顾’,所以西方有头。”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秦宓回答说:“天处高听卑。《诗》里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要是天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到声音呢?”张温又问天有脚吗?秦宓又引用《诗》里‘天步艰难’,证明天有脚。张温又问天有姓吗?秦宓回答说姓刘。张温问怎么知道的?秦宓说天子姓刘,所以可以推知。嘿,这随口就说得头头是道。张温又说:“太阳从东方升起。”秦宓没等他说完,就接口说:“太阳虽然东升,到西方一定会落下。”说得张温瞠目结舌,不敢再说话。秦宓又把天道盈虚反过来问张温,张温答不上来,急得汗流浃背,满脸羞愧。还是诸葛亮替他解围,张温才勉强喝了几杯,匆匆告别。诸葛亮又让邓芝同行。到了武昌,邓芝让张温先去报告孙权,然后再进见。孙权对邓芝说:“两国通好,如果能同心灭魏,天下太平,从此可以两个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