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都是守捉兵的家人,将他们迁入守捉城,自己就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饿死。
李凌云有些不明白,按理来说,留着这些军属就相当于掌握了守捉兵的命门,安山为什么要放走他们?
也许,人家根本没将自己放在眼里,所以不需要捏着自己的命门不放。
或者说,迁走军属的利益比留着他们大。
在安山眼中,自己原本是一个跟朝廷暗通有无的贰臣,可是连续派来的两波人反馈回去的信息都显示,自己和朝廷并无私下往来,所以他不觉得自己能对他造成威胁,这才决定让这些军属来守捉城的吧。
毕竟现在安山也缺粮,送走这些人,那三四万亩的土地就归朝廷所有了,三四万亩土地能种多少庄稼?一年至少能出五六万担粮食,这些粮食都可以养活七八千士兵了。
只是他这么做,伤害的都是百姓的利益。
幸好守捉城内现在活计很多,哪怕没有地也不至于饿死,这要是在其他守捉城,几千百姓怕是要没活路了。
虽然知道这事儿没什么改变的可能,李凌云还是准备写信去问问安山。
不为别的,将在外,总要对上司哭哭穷不是。
你出去几个月了,在没有总部支援的情况下还能活的潇潇洒洒,总部不怀疑你才怪。
所以这段时间,他每十天就往营州送一封哭粮哭饷的信。
不仅如此,他还让邵旭跟着一起写信。
只是邵旭的信要含蓄一些,先是表达一番对安山的想念和对卢龙军战友的思念之情,然后说一说士兵训练如何艰苦,最后才隐晦的表示,虎啸营的粮食要吃完了,能不能再给他们送一些来。
他去信的频率也不高,两个月的时间也只去了两封信。
虽然两人都没有收到回复,但李凌云觉得,天天这么念叨也是有好处的,就算得不到粮草,至少也能给安山传达一个信息,巫闾守捉城十分穷困,朝廷也没有给他们送粮草,城内军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李凌云提起笔,酝酿一番后下笔:
节帅台鉴:
卑职李凌云,忝为巫闾守捉城守捉使,谨以此书,冒昧上陈,伏望大人垂鉴。
自卑职率领守捉城将士驻守巫闾守捉城以来,已逾七月有余,卑职谨遵节帅之令,日日监督士兵刻苦训练,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因粮草军饷不继,致使士气低落,战备渐疲。
城中士兵,皆为铁血男儿,誓死卫国,因近来粮草匮乏,每日仅能以稀粥野菜充饥,食不果腹,体力日渐衰弱。更有甚者,因饥饿难耐,偶有病倒,军中医者虽竭力救治,无奈药材亦告急,伤病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此情此景,令人痛心疾首。
城内军属亦是苦不堪言。百姓家中余粮所剩无几。好在春耕在即,大家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前些天,各军属纷纷回村春种。可不过几日,已有上百百姓返回守捉城,哭诉自家田地被官府收走,还说众人的户籍也已被迁入巫闾守捉城。
卑职从未见过朝廷的人将军属的户册送来,亦未见有人给予百姓补偿或者分配新的土地。
卑职远在不毛之地,消息闭塞,不知朝廷收归百姓土地的消息是否属实,若节帅知晓内情,还望告知一二。
如今城内每日可见孩童啼哭,老弱病饿,人心之稳,实难维系,卑职虽有心安抚,然手中无粮,实不知该从何下手。
卑职深知,将士在外,粮草为先。若无充足粮饷,何谈坚守城池,更何谈遇敌时能一击击退敌军?故此,卑职斗胆上书,恳请节帅速速调拨粮草军饷,以解燃眉之急。
否则,城中士兵与百姓,恐将难以支撑,后果不堪设想。
卑职深知,大人肩负国家重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定有诸多考量。然则,城中军民之生死存亡,亦关乎国家之安危,望大人念及此,速作决断,卑职及全城军民,将感激不尽,誓死效命,以报国家之恩,大人之德。
卑职李凌云,顿首再拜,静候佳音。
李凌云洋洋洒洒写了七八百字后停笔。
他拿起纸张通读了一遍,感觉没什么问题,便将墨迹吹干后装入信封,让人快马加鞭的送去了营州。
等士兵一走,他转身去了王翰的住处。
王翰自从搬进军营后,基本上都待在自己的营房里,没什么大事不出来。
李凌云上前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道有些疲倦的声音:“谁啊?”
“李凌云有事来访,叨扰之处,还望监军海涵。”
里面的人沉默了。
好半晌,门才从里面打开,王翰扬起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脸,问道:“李守捉,这次来又准备让咱家写什么内容?”
自从李凌云知道他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