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
汴梁。
比武大会,此时已经进入到了比赛的最后阶段,此时场上还剩下三个参赛选手。虽说是三个人,但是局面倒是一个二打一的情况。莫迪,这个机会主义者,因为之前的做法,遭到了其他两个参赛选手的鄙视,而现在,自然而然他也就成为了其他两个人的围攻对象。当然,这一切莫迪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莫迪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一门心思想要留到最后的,他虽说知道陆垚是会选择出五个人进入到最后的名单当中,但是他并不知道陆垚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样的。通过之前的观察,他觉得黎成和富绍隆是一定可以进入到最后的名单当中的,这二位,不单单是武功好,而且淘汰掉的参赛者数量也很多。而自己呢,武功底子薄弱,就只能拼命的留到后期,争取一直留在场上,尽可能多的淘汰其他选手,这样才更有机会成为那五个人当中的一个。
而现在,局势已经开始朝着莫迪期待的方向发展了,此时他的对手只剩下了两个人而已。只要击败这两个,自己就能成为最后的优胜者,所谓发家致富,改变命运,就是这个时候了。
想通了这些,莫迪也是深吸一口气,摆开架势,看样子这个时候的他也是想真刀真枪的和这二人较量一下。
“居然是七十二把擒拿技法。”看到场上莫迪的架势,场下观战的富绍隆却是如此说道。
一旁的黎成看着场上的莫迪,说道:“本来以为,他其实并不怎么会功夫,但是现在看来,即便是学艺不精,但是也是会些功夫的。”
徐方说道:“参加这次比赛的人,都是有些功夫在身上的,只不过有高低之分。这莫迪虽说从比赛开始以来到现在,用的手段不算光明磊落,但是既然他能够存活到现在,一定有他的优势,现在场上只剩下三个参赛者,即便是莫迪,也是要展现自己真功夫的。”
富绍隆之所以一眼能够看出莫迪的功夫,是因为他所练习的太祖长拳中,有七十二把擒拿技法的记载。只不过富绍隆对于擒拿的功法并不怎么感兴趣,所以并没有怎么练习,不过看样子,莫迪是专门研究过这七十二把擒拿法的。
七十二把擒拿是太祖拳体系里,招法变化最多,最具实战性的一套擒拿功法,七十二把擒拿讲究因敌制变,一招制敌。
七十二把擒拿为徒手搏击之妙法,其徒手搏斗不是靠蛮力、拙力,而是凭借睿智与完美的技术相结合,擒拿招法主要有刁、拿、锁、扣、扳、点、缠、切、拧、挫、旋、卷、封、闭。临战时仔细观察敌情,因敌制变,合理安排战略战术。擒拿技法一旦出手就要做到准、快、稳、狠,通过准确的技击方法快速制服对手。
七十二把擒拿讲究以静制动、一招制敌,在战略上智取为主,不可力抵,动必有据,有理有节,切忌妄动,盲动,其中尤以空手夺利刃为妙,有夺棍、夺匕首、夺刀、夺斧、夺剑等实战招法,且各招法变化多端,不拘泥于形式,完全依据实战经验而来。
莫迪站定后,超前冲去,随后随机选取了那二位参赛者中的一位发动了进攻。
然而,对方面对莫迪的进攻,却显得不慌不忙,见招拆招。
台上的陆垚见到这种情况,他看向了另外一个参赛者,那位此时并没有选择和莫迪交手,而是伺机而动,准备从莫迪的侧面发动袭击。显然,这应该是这二位商量好之后做出的决定。陆垚清楚,这二位一定是在交流过各自的功夫水平,再针对莫迪,制定了一些围攻的策略。而此时应对莫迪进攻的,只有一位,这就说明,他对自己的武功有绝对的自信,而另外一个,就成了伺机而动的夹攻者。这也就说明,这剩下两个参赛者当中,功夫更高的人,就是此时面对莫迪进攻的人。
“看来,这个人应该就是最后会留下来的人。”陆垚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看出了那人的功法,乃是唐手拳。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此拳在江汉平原已流传三百余年,盛行于湖北天门、京山民间。现如今,唐手拳主要流传于天门、京山、武汉、仙桃、潜江、苏州、太仓等地。另据我国及日本的史料记载,唐手拳曾远渡重洋,传到日本,受到当时的日本人民的喜爱。唐手拳注重实用,善用掌法,对日本武道产生过巨大影响。唐手拳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一朵奇葩。
唐手拳非常霸气,讲究快速干脆,要求一击必杀,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古老武技。唐手拳结构紧凑,演练起来脆快刚猛,跺脚发音,节奏分明,气势磅礴,令人赏心悦目。
唐手拳是一种比较原始且偏重实用的拳法。唐手的技术包括踢打摔拿诸技,但主要以掌法为主,擒拿见长,腿法暗藏,拳法肘法辅助攻击,其中手的动作最为突出。唐手拳讲究“擒拿封逼,吞吐浮沉”八法,注重“三尖六合”,动作快速,以掌法为主,擒拿见长,打中带拿。强调“有力当头上,无力踩两旁;借力打力,避实击虚”。发力时,伴随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