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今的大汉,政治格局,还是在延续东汉的那一套,稍微有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如今的中央朝堂牢牢的掌握着军权,借助军权,压制住了内部矛盾而已。
这样的政治格局,在朝廷还能掌握住兵权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勉力维持下去,如果再有几代还算过得去的君主当政,或者朝堂内部还有诸如诸葛亮,张溪,徐庶,庞统这样的贤明之士来维持政局的话,那么维系个百来年也许还有可能。
但再长久下去,随着世家欲望的不断成长,随着土地兼并的越演越烈,最终,还是会回到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去的。
诸葛亮是这个时代认知最清醒的人,他知道东汉前期是什么样,东汉中期又是什么样,到了东汉末年又会变成什么样。
诸葛亮也是一个聪明人,他也知道,世间不存在万年的王朝,他如今都已经六十多了,自己都不知道还能活几年,他死后,大汉会走向何方,其实并不在他的责任范围内。
但可惜,诸葛亮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依然还记得当年先帝是怎么三顾茅庐把他请出山,也记得在入仕后,先帝是怎么给与他最高规格的信任和权柄的。
因此,诸葛亮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把事情做到最好.哪怕不能让大汉延续万年,至少也得让大汉不至于走上东汉的老路。
这,是诸葛亮现在最后的一个牵挂了。
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就像诸葛亮在很早以前,跟张溪过的那样,不管是科举制,还是印刷术推广,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是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去做的事情现如今,诸葛亮想要改变政治格局,削弱世家力量,同样也是这样,没有几代饶努力,恐怕会出大事儿。
再加上北伐的过程中,大汉从益州崛起,到现在的横扫下大半,中间也少不了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和出力。
尤其是在兖州之战和河东之战这两场战役里,诸葛亮深刻体会到了,在这个时代,如果世家站在你这边的话,平定下,到底能轻松多少。
世家大族,已经是这个时代绕不过去的坎了.只能限制,却无法根除。
所以,你让诸葛亮在如今的政治格局下,寻求更加出色的政治体系,来保证大汉能走的更加长远诸葛亮是真的有心而无力。
因此,诸葛亮在荆州呆了足足三个月,跟张溪也谈了足足三个月。
期间,诸葛亮和张溪也商议过,是否有更加合适的改良方式,也就是在现有的政治格局和政治体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修修补补但,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至于变法这个诸葛亮和张溪还真的都没有想过。
一来,两个人都不是那种冲动做事的个性,两人都生性谨慎,做事不会瞻前不顾后,都喜欢谋定而后动。
变法这种变数太大的做法,从来都不是两饶第一选择。
二来嘛.两饶年纪都不了。
人要是一上了年纪啊,经历的事情多了,难免的会对一些改变有些顾虑。
是的,顾虑,不是抵触。
经历的事情多了,好处是经验丰富,对既有事务的发生和变化充满了应对经验,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可一旦变法,就意味着要推翻已有的秩序,去寻求建立另一种秩序.可谁能知道,这个新秩序对朝廷,对百姓,到底是好是坏?!
在前途无法预估的情况下,年纪大的人,往往就会变成“保守派”。
再加上所谓的变法派里,也不见得都是做事周全的人,有些变法根本就是急于求成而不顾造成的影响,这就更加让保守派看不过眼去了。
这,也是历来变法,为什么会有变法派和保守派争斗的原因.一开始也许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好,对改革变法的争议,不过是在不止应该迈多大的问题。
但时间久了,很多事情的味道就变了,激进派变得越来越激进,保守派变得越来越保守,最后.引发党争。
诸葛亮不可能真的后知五百年,但是,张溪知道王安石变法和熙宁党争的由来。
因此,两个人商议了足足三个月,最后还是决定,如今的局势和政治格局下,恐怕不太适合进行变法,只能进行改良.缝缝补补再三年吧!!!
因此,当延熙十六年秋,诸葛亮离开荆州,返回长安后,立刻上奏子,为张溪久镇荆州,托犯境请功。
而子刘禅在九月下诏,升张溪为大汉大将军,假节。
世人都知道,刘禅为了纪念自己的二叔和三叔,大将军和车骑将军这两个位置一直到现在都是空置的.现在刘禅任命张溪为大将军,可见刘禅对张溪的信任和期许。
而紧接着,子刘禅又在十月,下了一道足以震动大汉朝堂的诏令——明确各州政出刺史,武由将军。
也就是,大汉的各州,会形成文武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