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古隆中

    如果不是诸葛孔明,世上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隆中这个地名。
    之所以有题上的疑问:到底属于今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
    其实涉及到古今以来行政区划的变迁。
    悠悠三国往事,一转眼已过去近两千年,两千年的历史变迁是很巨大的。
    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隆中这个地方在两千年时间里,也经历了多次政区归属的变化。
    隆中之地,作为诸葛亮躬耕过的地方,具体位置当是不难确定,就是位于今天襄阳市西边约二十里的西山中。
    今天的隆中属于襄阳无疑。
    但在历史上并不是今天这样,东汉的荆州,下辖八郡。江北四郡:1、南阳,治所为宛(今河南省南阳市)。
    2、章陵,治所为章陵。
    3、南郡,治所为江陵。
    4、江夏,治所为西陵。江南四郡:1、武陵。2、长沙。3、桂阳。4、零陵。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景元三年(262年)政区图。
    诸葛亮躬耕时期的隆中,依然属于荆州范围,但是更具体一点,是荆州下辖的江北四郡中,南阳郡下的邓县。
    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说法是没错的。
    如果说躬耕于荆州,荆州的底盘太大,具体在哪里还是不好确定。
    如果说躬耕于邓县,邓县地名太小,恐不为人知。
    而躬耕于南阳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南阳在东汉的历史地位。
    汉光武帝刘秀,兴复汉室,“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就是从南阳起兵的。
    因此南阳东汉时期号称“帝乡”,在东汉一朝可谓盛名仅次于洛阳“帝城”。
    诸葛亮称“躬耕于南阳”,何尝不是他思兴复汉室,追光武之盛业的壮志雄心的内心反映。
    诸葛亮在读了曹植的《汉二祖优劣论》一文后,表达了自己对光武帝刘秀的看法:
    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
    时人谈者,亦以为然。
    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
    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
    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疏阔,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
    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
    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
    从此文可以得知,诸葛亮对光武帝刘秀帐下的谋士,评价很高,认为光武麾下之云台二十八将,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都堪比高祖刘邦手下的张良、韩信、陈平诸人。
    诸葛亮对这些文臣武将的认同,表明其对于东汉初年这段历史相当熟悉。而光武帝刘秀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大部分都是当时的“帝乡”南阳人。
    综上可知,“隆中”一地就在今襄阳城西不远处,在三国时期,此地确实属于南阳郡之范围。
    因为南阳在东汉时期的广泛知名度,诸葛亮言“躬耕于南阳”,不仅是很明晰的表达,更是孔明光复汉室这一雄心壮志的潜在反映。
    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那里山峦起伏,三顾堂、武侯祠等建筑掩映在山林之间。
    走进古隆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古树参天,郁郁葱葱,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三顾堂内,简朴而庄重,让人感受到刘备的诚心与决心。
    武侯祠内,诸葛亮塑像屹立,他手持羽扇,神态自若,仿佛仍在运筹帷幄之中。
    细雨中的古隆中更显得宁静而神秘,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听着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无论是春天的花香、夏天的绿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古隆中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这里不仅是一个风景名胜,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一个文化的传承。
    “魏王....!”
    “魏王.....?”
    思绪飘飞的张奉,突然被郭嘉的呼唤声惊醒!
    张奉前世为人,曾经去过古隆中,这才陷入到回忆中。
    此刻想起这些事情,不由得陷入回忆中!
    郭嘉的呼唤,让张奉惊醒了过来。
    “呵呵!”张奉轻笑一声,冲着郭嘉微微摆手道:“不用,过些日子,我亲自过去看看!”
    此言一出,郭嘉有些诧异的说道:“魏王,此人真的有这么厉害,竟然还要您亲自过去?”
    郭嘉的话音落下,张奉却摇头笑道:“我只是听说过那里风景不错,正好过去游玩一番而已!”
    “原来是这样!”郭嘉露出恍然的神色!
  
新书推荐: 从残破小院开始当创世神 斗魂卫 我拒绝嫁给校草 闺蜜齐穿七零,入错洞房嫁对郎 崩铁:老子来当救世主? 天机神主 七零离婚搞学业,二嫁军少赢麻了 斗战胜佛死了!如来,你选的啊 九阴美人图 海洋求生我在木筏上打造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