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予稀在得知高博已经下令升起血龙旗之后,整个人就愣在了原地。
作为和高博一样,都是从那场大海战活下来的人,他理解高博的想法。
同时也尊重高博的选择。
于是,等了一会之后,刘予稀也下令,第一,第二联合舰队也升起了血龙旗。
在血龙旗的照耀下,大夏的士兵显得有一些癫狂和兴奋。
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德华的舰队跟就有一些不够看了。
随着刘予稀率领的第一,第二联合舰队,悬挂着血龙旗加入到战场,爱德华率领的两国舰队彻底崩溃。
大夏的三支舰队战舰数量加起来,已经不比两国舰队少多少。
同时,大夏这边牢牢的掌控着空中优势,大夏的战机也在不停的袭扰两国舰队。
由于双方战舰距离太近,战机不太好投掷鱼雷,但是对于俯冲轰炸机而言,就没有多大影响力了。
这些俯冲轰炸机,从高空俯冲而下,在只有一两百米的距离下,投掷下250公斤的航弹,可以轻易击穿战舰的甲板。
不过,要说最耀眼的,还是以前海战中充当可有可无,小角色的驱逐舰。
这种普遍只有两三千吨的小船,跟那些动不动就是两三万吨的战列舰相比,就很渺小。
但是,驱逐舰的速度,可不是战列舰可以比的。
现在两国舰队的大型战舰正和大夏的战列舰对轰,这就给了驱逐舰机会。
这群驱逐舰在血龙旗的激励下,完全一副悍不畏死,同归于尽的打法。
他们一个个把速度拉到最高,然后就朝着距离自己最近的两国战舰冲过去。
然后在最小鱼雷射程的距离下,贴着两国战舰的脸,发射鱼雷。
鱼雷这种武器,其实是有最小射程的。
由于鱼雷的自重,它在被发射出去时,会下沉一段距离,然后才会上浮。
而下沉的那个距离,就是鱼雷最小的射程。在最小射程内发射鱼雷,鱼雷就有可能从战舰的底部穿过,进而击中目标后方的战舰。
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误伤的情况。
所以,在这种混战局面,这些驱逐舰只能选择贴脸发射鱼雷。
而这样的做法,竟然出乎意料的好使。
两三百米的距离,让那些大型战舰即便发现了鱼雷,也来不及转向躲避。
一时之间,有很多两国舰队的大型舰船中弹。
当然了,看到了大夏驱逐舰的这种作战方式后,两国舰队这边也想效仿,但是效仿的结果并不怎么理想。
首先,就是两国舰队这边,没有大夏那种舍身取义,敢于同归于尽的想法。
以西方人那种觉得自己的性命高于国家的思想,他们根本就不到像大夏那种。
所以,两国舰队的驱逐舰想要靠近大夏战舰的时候,被战舰副炮一阵轰击之后,他们就选择放弃攻击,果断后撤。
再一点,那就是大夏既然都知道用驱逐舰贴脸发射鱼雷了,他们怎么可能没有防备?
在那些大型战舰附近,必定会有一两艘护卫舰在旁边。
他们的任务就是拦截鱼雷,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用自己的船体,去主动抗下那一枚鱼雷。
所以,两国舰队想要模仿大夏这种打法,但是效果甚微。
而随着刘予稀加入,爱德华这个时候已经不在想着要怎么消灭大夏人的舰队,冲入马六甲海峡了。
他现在只想带着尽可能多的战舰,返回约翰帝国,为约翰帝国保留下尽可能多的战舰,维持他海上霸主的地位。
于是,爱德华直接给米利坚的大西洋舰队下令,让他们主动前突,他将率领约翰帝国的战舰后撤一段距离,重新组织战线。
如果在跟大夏人这样混战下去,他们两国舰队就太过于吃亏。
而米利坚大西洋舰队司令官威廉·弗朗顿海军二星上将觉得爱德华提议很好。
很明显他们两国两国舰队的优势是在于士兵的素养和默契的配合。
但是现在这种混战局面,完全摒弃了两国水手的优点,转而是在比谁的炮狠,谁的船坚固,谁不怕死。
这几个方面,两国舰队都不是最擅长的,所以,他们现在这样的作战方式,就属于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战争,战争,永远都应该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对方的短处。
所以,威廉·弗朗顿很赞同爱德华的提议。
并且,威廉·弗朗顿告诉爱德华,他可以率领米利坚的大西洋舰队,给约翰帝国争取一个小时的时间。
希望爱德华爵士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第二道战线的准备。
爱德华见威廉这么信任自己,他顿时感觉自己的良心有一点难受。
但是片刻之后,他又觉得,良心和约翰帝国相比,啥都不是。
于是,爱德华以约翰帝国贵族的身份,向威廉保证,一个小时,他一定可以重新建立一条防线。
然后,约翰帝国的战舰,在爱德华命令下,开始后撤,而米利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