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杀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一只蝴蝶的振动,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掀起一场风暴。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这场战争,将载于史册,为后世称道。这场战争,将扭转北强南弱的局面。
汉中一线,汉魏两家兵力相近,魏占天时而汉得地利,按说也是旗鼓相当的一战。
但由于一开始魏军将帅各自贪功,或欲冒进,或欲求稳,上下不一,以至堕了锐气。后来仲达孔明斗阵,非但没能挽回颓势,还产生了一定的矛盾,简直亏到姥姥家了。加上司马懿在不该被动防御的时间选择了被动防御,又没能察觉魏延的动作,最终被诸葛亮抓住机会滚雪球一波带走。
一者,陈泰,夏侯霸等皆名门望族之后,郭淮,王双等皆地方统领。或后台牢固,或战功赫赫,基本是谁也不服谁的局面。相反,司马氏在朝中根基过浅,司马懿本身又名望不足,加上曹丕还受某个冥冥之中的遗言所影响,没有给其足够的支持,镇不住这群虎将也是意料之中。
与之对比,虽然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第一次统帅大兵团作战,但汉军这边的配合明显要好的多。
诸葛亮是当朝丞相,威望素着,如果他想,真的可以做到一手遮天。而诸将领之中除了魏延可能会搞幺蛾子,其余皆不存在指挥不动的可能,而魏延的问题又被诸葛亮以战功诱惑得以解决。故整体而言,汉军对命令的执行效率较魏军要高许多。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即是也。
而西线的胜利,使汉军又滚起了更大的雪球。诸葛亮令王平率汉中本部三万军回去休整补员;马岱马忠回成都练兵;随后亲率魏延张嶷等将领并五万军东至上庸,与李严会师。
现在压力来到了徐晃这边。
徐晃初突入时,拥兵三万,士气旺盛。后虽被赵云,独孤彻摆了一道,但无伤大雅。真正致命的是被某不明势力烧了辎重储备,导致魏军容错率骤降,只得急战。
然而徐晃对房陵长达半个月的强攻除了送了几波人头以外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一来守将赵云刚勇善战,能震慑魏军;二来魏军翻山越岭,无法携带攻城武器,汉军据城而守,相当轻松;三来上庸房陵呈掎角之势,徐晃还需时刻提防李严,房陵方向也难以集中全力。
不过赵云,李严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万兵力,只能对徐晃起到限制作用,想短时间吃掉根本不现实。
但诸葛亮的加入使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上庸一线,汉军兵力增至近七万,更有魏延,张嶷等勇将助阵,在局部已产生压倒性的优势。
其实,自房陵战事开启至今,徐晃有不止一次逃跑的机会。
如果在一开始偷袭不成时选择撤退,则汉军无力拦阻,带回大部分人马还是不成问题的。
辎重被毁后,这支魏军成功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秦岭本不同于江南各丘,山势陡峭,没有工具想徒手翻越本就十分困难,现在能借力的草木土石还被某个天杀的给毁了,撤退难度已然激增。但如果徐晃此时选择抛弃半数魏军,也不无跑掉的可能。
但徐晃都没有选择。因为他不允许自己没完成任务还当逃兵。
论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从严治军,徐晃都算的上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他同样有封建时代一般将领的通病:缺乏主观能动性。或者说只会服从命令,和照搬先贤战术。
曹操向来有识人之明,五子良将中只有张辽和于禁被委托过独镇一方的重任不是没有原因的。徐晃的确不乏官渡败袁绍,蒲阪破马超,樊城走关羽等高光时刻。但也仅仅是唯命是从,完成任务而已,没有过主动扩大战果的行为。
这也是其常亚于张辽的主要原因。
现在好了,汉军兵力足够,但凡魏军有逃跑的意图,马上就会遭到其全面打击。如果说依托营寨还能有效作战,弃营而走只会是单方面的屠杀。不说别的,只需趁魏军爬山时朝最上面的士兵射上几箭,这就是一串战功到手。
……
徐晃看到诸葛亮时其内心是近乎绝望的。他知道现在就是想跑也跑不了了。
上庸城外,汉军层层排开,肃杀的气氛使寨中魏军显得分外势单力薄。魏营中四处弥漫着恐惧。
徐晃纵使明知不敌,也只能硬着头皮布阵对敌。此时他如果再露怯,那魏军彻底不用打了。
只见汉军阵门大开,上首魏延,下首李严,分列两侧。诸葛亮乘坐标志性的四轮车于阵中而出。
诸葛亮轻摇羽扇道:“徐将军忠勇着于世间,亮亦素知公明有报国之心,今伪帝篡位,公何不弃暗投明,以归正统乎?”
虽说对方好言相劝,但徐晃这些天不知道憋了几肚子气了,实在不想再废口舌,索性骂道:“贼子但使诡计,无对阵之胆。今要战便战,吾大魏天下无降将军,惟断头将军耳!”
诸葛亮闻之也并不生气,反又规劝魏军道:“汝等亦皆大汉臣子,亦有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