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柳氏一族出了很多书法家,如柳宗元的堂叔父柳公绰、柳公权,皆是书法名家。
柳公权,778年到865年,与柳宗元几乎同时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郎,七朝元老,最后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故世称“柳少师”。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与颜真卿并列,柳体丰润,颜体风骨。不过,两人虽然并称,但不是同时代的,颜真卿曾率众抗击安史之乱,后又与藩镇作斗争。颜真卿八十五岁被叛军李希烈杀害时,柳公权才是六岁的儿童。
成人后,柳宗元的书法艺术也很有名,是唐代的书法家之一,以“章草”闻名,当时学习他“章草”的人很多。
与南北朝相比较,唐代最重视经学。《五经正义》是皇帝钦定、规定必考的的教科书。照这样的重视结果,培养的只有背书本领的章句师,根本不能经世致用,实际上是使经学走进了死胡同。
柳宗元后来回顾少时读书曾说过:“我学不能探奥义、穷章句,为腐烂之儒”。柳宗元把章句师称之为“腐烂之儒”,言下之意是不屑一顾。他还明确表示要独立思考,不照搬古书上现成的话,要抛开传、注之类,去直接寻求圣人的思想,融会贯通以后再用自己的话把道理讲出来。
柳宗元还提出“辅时及物为道”,把辅助时政和有利于社会,作为自己遵奉的一个思想原则。在思想理论的作用方面,他一再强调“佐世”、“救世”、“益于世用”等。
从他一生情况看,儒学思想对他影响最大。孔子和孟子倡导的仁政以及民本学说被他终生信奉;道家的自然观,先秦、两汉诸人的元气说,法家的义、利学说和历史发展观,佛家的哲学思辨等,都使他发生浓厚兴趣,有些被他吸收利用。
柳宗元读书范围非常广泛,他既推崇先秦诸子,又钦佩屈原、司马迁等人,经、史、子集无不通晓。他的文章经常纵论古今,或者借古说今,彰显了极深的史学修养。他的文章对山川地形、道路物产等也有精确的描述,也是平时留心地理学的结果。
对儒家天命论的批评,历史上以柳宗元为最彻底。那时,长安皇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和这方面的丰富藏书,他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应获得于此。对于佛教、道教、法学、经济学和医学等,他也都作过研究。
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和成就的,常常只是生活中最初的重要几步。
身处动乱的时代,有父亲柳镇作为自己做人的榜样,从而养成柳宗元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兴亡之感,并进而使他以救国救民为已任,较早的意识到时代的使命。从小好学又博学,这方面以诗书传家的柳氏家风,对他的影响最大。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韩愈曾称“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称赞柳宗元年少时思维精细敏捷,各类学问无不融会贯通。
读书以做官为目标,这是过去几乎所有学子的理想,柳宗元在家庭影响下也以此为目标。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以进士科举考试最为当时的读书人所重视。进士录取的名额虽比其他科少,却比较容易为朝廷器重和赏识。贞观、永徽以后的许多宰相都是从进士出身。
进士考试虽也要考《孝经》、《论语》等儒家经籍,但更重要的是考诗、赋、文章。因此柳宗元青少年时在学习上所下的功夫,重点是作诗、赋,写文章。
现存柳宗元文集中的《迎长日赋》、《记里鼓赋》,就是他准备去考进士前的习作。这些作品,都是根据当时进士考试的要求,非常讲究文采。柳宗元后来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青少年时写文章“以辞为工”,以“务采色,夸声音”为能,这是符合他青少年时期作品的实际情况的。
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必须是学馆里选举的“生徒”;否则就必须由乡里保荐、州县甄选,然后才能赴考。采用后一种方式赴考的叫“乡贡”。柳宗元多年跟随父亲过着宦游生活,居无定所,不可能进哪一个固定的学馆学习。
少年柳宗元要参加科举,还得再等时机。
五十岁时,柳镇从地方调到朝廷做殿中侍御史。这是御史台府的官员,担任监察工作。
一上任,柳镇便遇到了复杂而棘手的卢岳遗产案。
陕虢观察使卢岳死后,妾裴氏生有儿子,应该得到一份遗产继承权,但卢妻想独吞遗产,妾裴氏因而上诉告状。
本来这是件很寻常的官司。但朝廷中有两个权势很大的人袒护卢妻,一个是御史中丞卢,这是柳镇的顶头上司;一个是宰相窦参,这是唐德宗李适手下的红人。该案原来已由殿中侍御史穆赞主持审理,穆赞不肯袒护卢妻,就被卢和窦参捏造接受了裴氏贿赂的罪名,逮捕入狱。
穆赞的弟弟到公堂上为哥哥击鼓鸣冤,朝廷决定重新审理此案,派新上任的殿中侍御史柳镇主持,会同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办案。
尽管此案是个背景复杂的案中案,而且自己弄得不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