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朝对佛教的尊崇和推崇,使得全国各地兴建起众多规模不一的庙宇。而宝香寺便是其中之一,它起初并非专门为此而建。话说当年,交州城的知州因公务来到这里视察,当他抵达此处时,发现这一处的景致还算不错。此外,大溪镇与采云镇之间相距较远,往返途中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于是乎,他灵机一动:倘若在此处修建一座寺庙,不仅能让过往行人有一个休憩之所,还能够提供一个精神寄托之地。如此一来,既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又有助于弘扬佛法、传播教义,可谓一举两得。
就这样,知州回到交州城,大肆的宣传,让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自古以来,官商相护,官府既然号召,那商户们自然也就踊跃相应,就这样,在知州以及其他官员们和富商们的通力合作下,宝香寺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当地信众朝拜祈福的重要场所。
只是这知州任期一满,便升迁到别处去了,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喜好,这新到任的知州,对礼佛不甚感兴趣。这上面的人既然换了喜好,那么底下的人自然也要跟着换,才好抓准时机,溜须拍马时才不至于拍错马屁。
这慢慢的,达官贵人们不来,宝香寺的香火自然也就没有之前那么旺盛的。花开花落,寺里的和尚来来去去,一茬又一茬的官员替换,这宝香寺渐渐的就这么没落了下来,只剩下老住持跟一群不太年轻的和尚还守在这里。
直到某一天,一群来自其他地区的和尚踏入了这片宁静之地。这些和尚们的身影显得与众不同,仿佛是从那些香火旺盛、信徒众多的名刹古寺而来。他们个个身材魁梧健壮,与这座宝香寺中的瘦弱僧侣形成鲜明对比。正如那句俗语所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当这群和尚初到此地时,起初对待老住持和其他僧人还是相当友善且彬彬有礼的。那位为首的大和尚更是热情洋溢,却又不失应有的礼节规范。他满脸笑容地走向老住持,语气亲切而诚挚地说道:“我佛慈悲,住持,贫僧法号叫明心,乃是从江南而来。早有耳闻此处山川秀丽、景色迷人,但令人惋惜的是,此地的香火似乎并不兴旺。故而心想,我等师兄弟身处江南那般钟灵毓秀、香火繁盛之所在,多我们一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亦无足轻重。倘若能够前来此间,广泛传播佛法真谛,令我佛慈悲之光辉普照每一寸大地,此乃我辈莫大的机缘与福报啊。”
这样虔诚的话语,自然是将老住持的心打动,虽说各有各的机缘,各有各的造化,但是能将佛法传授给大家,让大家感受到佛光普照,那自然是好事,至于香火的,他倒也不在意。
就这样,这群和尚就在这寺庙里落了脚,他们欢欢喜喜的在偏殿供奉了送子观音。看着眼前这一幕,老住持不禁心生疑惑:“虽说所有被供奉的神只并无高低贵贱之别,但为何偏偏选择供奉这位专司生育之职的送子观音呢?这般做法,难道不会显得过于谄媚迎合世俗之人吗?”
他也将自己的疑惑问出了口,明心回答道:“住持稍安勿躁,弟子是这么想的,不管供奉什么神明,都是宣扬我佛慈悲为怀。我们供奉这个送子观音,自然是为了先让大家来到这寺庙里烧香礼佛,这来的人多了,我们才好宣扬其他的佛法,大家也更好接受不是。”
这话说起来倒也是有几分道理,老住持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来,于是也就没再说什么。只是吩咐原本就在寺庙中的其他和尚,若是担担抬抬的活计需要搭把手的就帮一帮,若是宣传这送子观音的,便让他们自己去吧,咱们只管念自己的经。
这明心忙活了一阵子之后,就开始大肆的到城里,附近的村庄去宣传佛法,又送斋菜跟香米,又送平安符的。有了这些东西,大家都既是好奇,又是因为免费送的东西勾着,自然就三三两两的来到了宝香寺。
起初大家都是去参拜供奉在正殿的地藏菩萨,求平安,健康,领了香米跟平安符,吃了斋菜后,有事的自然就先走了,闲来无事的就在这寺庙里头逛一逛。
这一逛,就来到了偏殿,是送子观音,只听到自称明心的和尚在那宣扬道:“我们的送子观音可不是一般的送子观音,是我们专门从江南的宝马寺求来的。那宝马寺香火为什么那么鼎盛,都是因为这有名的送子观音,去那求过的人家,都说灵验。这送子观音神像还是因为一个富商多年求子不成,求到了宝马寺,终于让他一举得子,高兴得捐钱重塑金身,这才把这个观音像给了我们。只要大家怀着虔诚的心来拜求,只要是有缘人,一定有求必应。”
一番话,说得大家窃窃私语,议论纷纷。这个说:“这是江南来的神像啊,也不知道有没有说得那么灵啊?”
那个说:“一举得子啊,也不知道灵不灵,我娘家那表嫂的妹子的小姑子的弟媳嫁进来一年多了,听说那肚子至今还没有动静,我等下回去得给我娘家捎个信,看看要不要来拜拜。”
“重塑金身,那得花很多钱吧,看来是真的灵验啊。不行,我也得拜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