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桃林城来了一名叫做韩立的书生。
这书生韩立约摸20岁左右。
他1米8身高,一副坚毅果敢的面庞,目光炯炯有神。
从他那标志性的长衫上,就可以看出其必定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良家子弟。
从他与路人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出其身上散发着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韩立来到城中后,在桃林城逛了一圈。
第一天,韩立用银子在桃林城城南偏僻处买了一处小院。
小院不是很大却也不小。
红砖碧瓦,4蓬3间。
小院前种着一棵桃树,小院后有一块菜地。
第二天,韩立在小院中打扫卫生,美化生活环境。
第三天,韩立买来了一些生活用品。
第四天,韩立用锄头将后院的菜地松散开来,种上了一些菜品。
随后,他又在院子旁养了一些鸡鸭。
第五天,韩立拜访了同一条街上的左邻右舍,人们纷纷以礼待之。
第六天,韩立在自家庭院门楣处挂上了“韩氏私塾”的牌子,开始招收学童。
私塾只对幼童进行启蒙教学。
10天后,韩氏私塾仅仅招收了4名幼童。
这4名幼童均在5岁左右,都是同一条街上的邻居。
他们的家长之所以将孩童送到韩氏私塾,并没有指望学到多少文化知识。
他们不过是希望大人出去做工后,家中的孩童有个玩耍的去处。
况且,韩氏私塾的收费也不贵,一年时间也不过收费2两银子。
这一天,韩氏私塾正式开学了。
4名孩童也早早来到私塾中,面见了韩先生。
这4名孩童两男两女。
他们都姓杨,小名分别叫大牛,二虎,胖丫,小翠。
4名孩童坐在由房间改成的教室中。
面向前方的黑板,开始有板有眼的跟着韩先生上起课来。
韩先生的讲课分为文课和数课。
文课便是认字。
数课便是识数和简单的计算。
随着私塾的正式开张,之后的日子里私塾中时时传来4名孩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
开始之时,4名孩童的家长还有些不放心。
他们偷偷地听了韩先生几堂课,见韩先生又是教他们的孩子学文,又是教他们的孩子识数,便彻底放下心来。
他们也知道了韩先生教自家孩童学的是《三字经》。
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三字经》,但从那简单易懂的文字来看,《三字经》也必定是最好的孩童启蒙学习之物。
韩氏私塾便这样一天天开了下去。
无疑,这韩立便是化凡中的杨不凡。
看到杨不凡的私塾逐渐走上正轨,不远处暗中保护杨不凡的小雅,小惠儿,小蓉儿也放下心来。
小蓉儿想着东家的化名,不解地问小雅,“小雅姐姐,东家为何化名韩立呢?其中可有什么讲究?”。
“谁知道?也许是相公随心所欲取的化名吧。据说,相公的化名还有很多,有唐三,有韩立,有厉飞雨,还有张飞呢”,小雅和两个小丫头唠叨起来。
又过了几天,小蓉儿看着杨不凡每天亲自种菜,煮饭,教学忙得不亦乐乎,有些心痛。
她皱着眉头对小雅和小惠儿道,“小雅姐姐,姐姐,看着东家忙来忙去。有时候真想帮东家把那些琐事都做了”。
“别,你可千万别。要知道你若是帮他了,就坏了夫君的大事。化凡就是这样,化身凡人,亲力亲为”,小雅严肃地警告。
“小雅姐姐,我知道这个道理。我也不过是说说而已。主要是看着东家受苦有些心疼呢”,小蓉儿吐了吐舌头。
“你对夫君真好,不枉夫君白疼你一场”,小雅逗着小蓉儿。
“我们姐妹的命本身就是东家的。不对东家好对谁好?”。
“有时候真羡慕小雅姐姐能够天天和东家在一起,姐姐你说是吗?”,小蓉儿直来直去,一点儿也不知道收敛感情。
“对,就是这样”,小惠儿也不含糊,同意妹妹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