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193章 “泰山帝”赵恒

第193章 “泰山帝”赵恒

    【公元997年,赵光义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因赵光义生前为确保皇位能在自己一脉相传,迫害了自己弟弟赵廷美。

    太子赵元佐天性善良,为此奔走想要救叔叔,顶撞了赵光义。

    后来赵元佐受冷落,精神疑似出现问题,不仅刺伤随从,还纵火焚烧宫殿,最终被赵光义贬为庶人。

    皇位由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赵恒继承,他便是宋真宗。

    赵恒继位后勤勉政事,任用贤明,减免百姓赋税,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铁器冶炼技术进步,耕地面积大幅增加至5.2亿亩,是唐朝的6倍有余。

    又从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

    (占城稻原产安南,今越南。)

    耐旱的良种水稻降低了因干旱导致的减产,提高了粮食产量,北宋的经济和工商业迎来繁荣。

    由此开创了咸平之治。

    然而北方的辽国又南下来劫掠了。

    公元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其母亲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宋朝,深入境内。

    辽军绕过宋军坚守的许多城池,直逼澶州,距离东京汴梁城仅有一百五十公里,朝野震动。

    情况危急到居然有大臣主张迁都。

    但在宰相寇准的力排众议下,宋真宗赵恒被说动,决定御驾亲征,亲赴澶州前线。

    宋军在皇帝亲征的鼓舞下,士气大振,在澶州城墙上用八牛弩(即三弓床弩)一箭射杀了辽军大将萧挞凛。

    主将阵亡让辽军士气大衰,也担心战线过长,后方又有宋朝的军事重镇没有拔除,极有可能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

    于是辽国首先提出了议和,宋朝也有意避免战争,为国内创造高速发展增强兵力后再图谋北伐的机会。

    可是辽国提出的议和条件颇为过分。

    要求以白沟河为界,双方不得在边境地区修建城池堡垒,以减少军事冲突。

    宋朝要每年向辽国输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双方要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互市,促进两国之间的互通有无。

    第一个条约用意非常清楚。

    辽国骑兵野战优势很大,但攻城能力非常差,强攻必然会造成巨大伤亡,通常都是围困为主。

    防备辽国南下最有效的就是修筑城池堡垒。

    这个条约一旦签订,边境地区的百姓随时都有被辽国劫掠的可能,并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宋朝的纵深也无法靠修建城池延伸出去。

    第二个条约就不必说了,那是战败国对战胜国才有的屈辱。

    第三个条约用意也很明确。

    辽国以游牧民族为主,人口稀少,物产稀缺。

    铁器、粮食、盐货、茶叶、布匹都是他们大量需要的,也是提升国力必须的重要物资。

    而宋朝能从辽国贸易得到的物品,更多是皮草、玉石、奶制品,以及只能用来吃肉的牲畜,不可能大量贩卖战马给宋朝。

    这样的交易放在其它朝代,无疑是在资敌。

    这三个条约让人看了,还以为是辽国打了大胜仗。

    可射杀敌国主将的分明是宋朝,受困于形势被迫议和的也是辽国。

    不过宋朝倒也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条件,那就是宋辽两国约定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

    (宋朝向辽国称兄,要在后面宋徽宗时期。)

    但这样用钱和长远利益换来的一个名头,指不定还要在背后惹人笑谈。

    这样奇耻大辱的盟约,让寇准极为愤怒,力劝宋真宗应该看清此时辽军的困境和宋军的巨大优势。

    敌军深入,补给困难,且背后还有宋军的边境重镇可以实现两面夹击。

    如此巨大的优势,哪怕是北伐也绝难遇到,实为一举击垮辽国毕其功于一役的千载难逢之机。

    就算真的要议和,也至少要以换回燕云十六州为条件。

    否则就算是拖下去,也能将辽军拖垮。

    可是宋真宗不像宋太祖、宋太宗那样经历过战争洗礼,性格软弱,亲征之下担心事有变故自己会处于危险。

    尤其辽军入侵之初,他就考虑过南逃。

    如此怯懦之人在遇到辽军主动议和的机会,再巨大的战机都被他抛之脑后,不顾寇准反对一心求和。

    并且宋真宗派人谈判时,对使者说赔款百万也行,无力改变结果的寇准,只能私下逼迫使者绝不可让赔款超过三十万。

    最终宋辽谈判顺利达成。

    促成如此盟约的宋真宗,还为自己亲征给大宋谋取了重大的发展机会而自傲
新书推荐: 人生修改:被赶出家门的官三代 1959:携带成就系统,她卷了 洪荒:我刷熟练度证道混元 邪道法器?明明是镇族至宝! 君临诺贝兰 流云仙族 这个系统有点随便 让你写创业,你写苍天已死 缚愿缘 召唤机械士兵,打造末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