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青色的夜空里点缀着点点繁星,天井下的池塘表面月光荡漾,夜鸟的浮影随着波纹左摇右晃,不时跃出水面的鱼儿搅乱了这份水墨意境。
星星,闪耀在黑夜中;黑夜,倒映在池水中;星星、黑夜与池水,全都浸透在花香中。花瓣则托着无数夜露,不断反射着月光,好似被洒了一层细密的碎银,晶莹闪亮。
而此时某个王城青年正靠在躺椅里,哭笑不得的听着对面之人喋喋不休。面前的茶壶不知何时早已冰冷,好兄弟或明示或暗示的举动被晾在了一旁,子夜的王城深邃而宁静,怀揣心事的孤魂多因世态炎凉。
很多时候,那些能彼此帮忙托关系的朋友,远远要比每天一起吃喝扯淡的友谊更为来得珍贵。
每个人对于朋友的定义都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我们对完美人格的范围认识不同,认识的有多深刻,那么什么行为是玷污的要求也就越苛刻。
小时候的朋友不过是一起上厕所的伙伴,各种小团体的产生也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
但长大后,随着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就越会发现还是有钱人里面平易近人、低调内敛的人多些。
再加上他们和朋友出去都是抢着结帐的,毫不吝啬的把钱投资在人际网中,而不是想着要如何熬肠刮肚的省钱,所以往往更受人欢迎。
成年后的友情再也不能凭着三言两语、嬉笑怒骂便能收获。在纵身跳进社会这个大染缸前,每个人都要带上各式各样的面具,走进与原来的我们格格不入的陌生世界。
但所幸,我们在年少时还有那么几个能互相扶持的小伙伴;所幸,彼此的友情没有被岁月折断,反而变得更加牢固;所幸,我们依旧可以素面朝天的走到他们身边,毫无顾忌的开口问其帮忙。
曾有摩罗尼尔学者指出,我们的好友结构,就像一颗洋葱,最核心的密友只有4.1个,再往外一层的好友可以有6.9个,第三层是18.8人,最外一层则为99.1人。
因此,友情不过是一种“利用”,它只存在于那些有着共同的消费观念,有着相似的金钱储备的人们之间。
虽然“利用”这个词略带贬义,因为在如今的人情社会里,功利是只能做不能说的东西,明面上必须要用“感情”这个词来包装,才会被接受。
但如果朋友不能相互被利用,彼此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无论是从利益方面来看,还是从情感角度去讲。
朋友之间被需要的方式有很多种,也就是说利益交换的方式有很多种,物品交换、时间交换、情感交换、思想交换皆在“相互利用”的体系中。
并且在实际生活里,朋友之间的利益交换是多种掺杂在一起的,粘连着些许铜臭,牵扯上点点人情。
当然这些是要将未成年人排除在外的,因为未成年人大多三观未立,又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他们很少接触情感与物质的交换,甚至会认为情感交换是一件很肮脏的事情。
甚至很多人在步入社会后,依然想不通这点,很难一下子将看问题的思维转换到成年人的角度。
成年人的社会语言是隐晦的,是经过了感情包装后的利益交换,所有的东西都隔着一层润滑的膜;而未成年人的社会语言是直接的,并予以简单且极端的观点。所以才会有那句着名的台词“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利益交换并不是什么可耻的行为,相反,它恰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没有利益交换,我们该怎样去谈恋爱、交朋友、处理社会关系?没有利益交换,我们要如何去争取更好的人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都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人,发生这样又那样的联系。
在人的交往中,总会存在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总会发生着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
而所谓的狐朋狗友,便是那些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嘴上答应得很好,但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脆弱,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奋斗。因此但凡在这个过程中被人侵犯了利益,那无论彼此之前有多么友好,想必也会如狮子护着自己的地盘一般嗜血发狂。
我们偶尔会觉得举步维艰,也许并非是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其实让大部分人感到焦虑的,并非是自己的生活没有变的更好,而是别人的生活都好起来了,唯有自己的依旧是原封未动。
虽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朋友是互相帮助的,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朋友,只能算作酒肉朋友。
与这种人整日厮混在一起,即浪费了大把的青春时光,又一次次的荼害着我们的心灵;即在潜移默化间摧毁了正确的世界观与信仰,又一次次的让我们放弃挣扎、自甘堕落。
真正的朋友不会越来越多,只会越来越少。因为有些人走着走着,就疏远了,处着处着,就看透了。
也许曾经彼此有过共同话题,也许过去也曾肝胆相照,可随着思维与财富的差距日趋明显,慢慢的便产生了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