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小农民 > 第105章 为官之道

第105章 为官之道

    秦通判气呼呼的走进县衙。
    “还不去把知县给我找来,跟着我做什么?”
    两个衙役慌忙往外走。
    “你们的押司何在?”
    “回大人话,我们凤凰郡是小县,没有押司。”
    “县丞呢?”
    “县丞已经升为知县了。”
    秦通判这个气啊,“你这人说话倒是俏皮。”
    “谢大人夸奖!”
    这两个衙役,是潘小安特意挑选出来的。
    他二人胆子大,不谄媚,不欺下。唯一的缺点就是嘴碎。
    秦通判被弄的很无语。上一个衙役说话慢的像树懒,这两个嘴碎的像羊驼。
    潘小安带着许胜,王利两个捕快在沭河北岸查看水情。
    从秋粮种下之后,就没有下一天的雨。北面河道里的水位,已经下降太多。
    露出的河床,已经皲裂的一块块。几个农夫在用水罐挑水。
    “老乡,这样挑水累不累?”潘小安问出这句话后,又后悔了。
    这问的是个啥子问题。挑水干活能不累吗?
    “不累,只要地里的麦子有水喝,咱就不累。”
    “那你种了几亩地?”
    那农夫这几日忙着浇地,没有去凤凰码头看潘小安审案。
    倒是他的长子认出来了。他告诉那农夫:
    “爹,这是咱们郡上的知县大人。”
    “哎呦,原来是知县大人。小老汉失敬了。”
    “哈哈,老丈莫要多礼。”
    “知县大人…”
    “叫我小潘就行。”
    “不敢,不敢。这可有违伦理纲常。”
    潘小安暗叹一声。“前些时日,不是要求各村修理沟渠,平整土地了吗?”
    那农夫点点头。“里正带我们干了。修理沟渠每人每天给八文钱。开垦出的荒地,我们家分了五亩。”
    看起来,对于这个结果,他还是很满意的。
    潘小安那时候许下的是,壮力一日十五文。这到了村上就变成八文。
    对于这件事,潘小安不打算追究。水至清则无鱼,谁也不会白白忙活。
    “麦子是种下了,可是这老天爷总是不下雨。眼看麦子就要枯萎,不打水浇地,也不行啊!”
    潘小安瞅瞅这些泛黄的麦子,心里也发愁。
    便是后世有机械,每年入冬少雨的时候,家里的十亩地,都要泼一次水。
    现在没有机械化,用扁担挑,这得浇到什么时候?
    潘小安看出这几个农夫有些拘谨,又想快点开始干活。
    他便起身和他们挥手作别。
    “爹,知县大人下地。这可真是破天荒头一遭啊!”
    “大儿,不可乱说。”老农夫却不由得点点头。
    潘小安回到县衙,已经是中午时分。
    秦通判饿得两眼冒光。
    “潘知县,你好大的架子啊!”秦通判一见到潘小安,就开始嘴炮输出。
    “啊,你是谁啊?竟敢坐在我的官椅上?”
    “大胆。这是咱们临城通判大人,你小小知县,怎可如此无礼?”
    秦通判的护卫秦勇大声斥责。
    “呵。那你是何人?比我这个小小的知县还大吗?”
    被潘小安这样一怼,秦勇脸涨的通红。他也就是个督头,比起知县差的远。
    “你家大人是通判,我可是皇帝亲封的知县,可以行使通判权。
    况且我还是皇帝的白虎校尉。你要和我比官职大小吗?”
    “咳咳咳”秦通判本来想给潘小安一个下马威,没想到却被数落一顿。
    “潘知县,眼看已经到了饭点,你们就没有接待吗?”
    秦通判的师爷笑眯眯的问道。
    “刘师爷,你来的正好。这位爷问咱们的接待标准。你给他说一下,通判的接待标准是什么?”
    刘师爷捋捋胡须,“大人,根据县衙标准,可提供两荤两素一碗汤。随从人员可提供一菜一汤。”
    “好嘞,就按照这个标准给他们提供饭菜。”
    潘小安拱拱手,扭头就走。
    “想给我下马威,我先晾一晾你。”
    潘小安三人回到县衙后院,张月如已经做好了饭菜。
    “官人,你回来了。”
    “夫人”许胜王利赶忙施礼。
    被人如此恭敬,张月如还有点不习惯。“这是在家里,你二人不必如此多礼。”
    张月如在潘小安审案的时候,就搬到了县衙居住。
    原因是那些没有人愿意认领的女犯,潘小安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安置。
    只能把她们先送回毛河大屋,等到明年春天再做处理。
    这样一来,张月如住在那边,就太过喧闹。
    潘小安便把她接到了县衙后院。而毛河大屋那边,就由王大福的母亲王大嫂代为照料。
    “官人,今日辛苦了。”
    “不辛苦。每天看到你,就不辛苦!”
    张月如最喜欢听他
新书推荐: 天地洪炉之九度空间 蜀山双英传之宝儿 理性天才,你说我是疯批? 主神,你家小崽子又在发疯了 认亲侯府被替嫁,玄学祖宗闹翻天 东北道门阴阳路 赵匡胤,你说你老婆是我妈? 厌骨 从海岛开始的丧尸生存手册 重生后拒接盘,开局疯狂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