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侯东方曜言道:“陛下,梁人好掳掠,屡屡侵扰我赵国边境。回想神宗时期,我赵军与梁国更是交战频繁,大小战役多达四十余次。长期的对外征战,也使得赵国边关的百姓深受其苦。如今天赐战机,可万万不能错过。”
五皇子赵颐政挺身而出,奏道:“父皇,我赵国与梁国积怨已久。此番燕梁争斗,正是我赵国报仇雪恨之良机。”
六皇子赵梓恒亦附和道:“康王所言极是,我们正可借此机会进攻梁国,一雪前耻。”
兵部尚书韩无疾接着进言:“陛下,燕军勇猛无比,若我赵国也趁机加入伐梁行列,梁国必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届时必将损失惨重。而我赵国则可趁机逐步蚕食梁国领土。”
赵皇听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
回想天庆这一朝,赵皇不禁感到有些憋屈。
想当年,他刚刚即位之时,西梁便大举进犯。赵国耗费了巨大的代价,才最终将梁军击退。
如今,赵皇终于看到了痛击梁军的绝佳契机,这让他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赵皇微微侧首,望向殿内的镇北王赵胤乾,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胤乾,你可愿担任此次伐梁的统帅?”
赵胤乾恭敬答道:“父皇,儿臣以为伐梁之举并不可取。”
赵皇听后,面露不悦,不禁叹息:“镇北王,朕从幽都召你回京,原欲委你以伐梁统帅重任,如今你却与朕意见相左,实在令朕失望。”
这时,十一皇子赵弘翎急忙插话:“父皇,镇北王畏战不前,儿臣曾在雁山关戍边多年,伐梁之事,交由儿臣最为合适。”
赵胤乾却不慌不忙,反问赵皇:“父皇,您可曾想过梁人为何屡犯我疆土?”
赵皇沉思片刻,问道:“你说为何?”
赵胤乾分析道:“回禀父皇,梁国虽疆域辽阔,但多为戈壁荒漠,适宜农耕与放牧之地仅集中于雅鲁江流域。加之其地势高峻,气候多变,能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稀少。反观我赵国,沃野千里,气候宜人。所以,梁国为求生存发展,向东扩张,赵国自然成为其觊觎的对象。”
赵皇点头,却道:“朕又何尝不知?梁人屡犯边关,意在抢夺我赵国关中富饶之地。所以,朕才决心伐梁,为赵国的后世子孙谋求长久安宁。”
赵胤乾坚持己见:“父皇,梁国土地贫瘠,赵国若举兵伐之,即便攻占其城池,亦得不偿失。”
此时,七皇子赵弘历亦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了一块对赵国来说价值不大的土地,耗费国力,儿臣亦觉镇北王所言有理。”
五皇子赵颐政反驳道:“贤王此言差矣,你饱读诗书,怎不知‘土地乃国之根本,与日月同辉’之理?父皇欲开疆拓土,正是为了建立万世基业。”
赵皇微微颔首,赞道:“还是康王深知朕心。”
赵颐政趁机再请:“父皇,征服梁国一直是神宗爷爷的心愿。儿臣恳请父皇出兵伐梁,以慰神宗爷爷在天之灵。”
博望侯东方曜亦表态支持:“臣附议。”
随后,众臣纷纷附和,气氛一时热烈起来。
赵胤乾却谏言道:“父皇,此刻挥师伐梁,并非上策。”
赵颐政闻言怒斥:“镇北王,你既不愿领兵伐梁,又在此扰乱军心,该当何罪?”
赵皇面露不悦:“镇北王,既然你心存怯意,那便安心留在上京吧。”
赵颐政听后,心中暗喜,父皇此言,无疑是打算削夺赵胤乾在幽都大营的兵权。
他转而戏谑地对赵胤乾道:“恭喜九弟,又能在上京享受那逍遥自在的日子了。”
赵胤乾却不以为意,再次向父皇进言:“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赵皇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你若是还想劝朕放弃出兵,那便不必多言。”
赵胤乾深吸一口气,道:“父皇,与其将国力耗费在夺取梁国的荒芜之地,何不趁机起兵北伐,攻打燕国?”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
“镇北王莫不是疯了?我们赵国怎会是燕国的对手?”
“是啊,燕军勇猛无双,更有攻无不克的铁浮屠骑兵。”
“我们依靠火炮尚能自保,若是主动北伐,必将一败涂地。”
赵皇也感到惊讶,望着赵胤乾道:“我们与燕国素无仇怨,为何要攻打他们?”
赵胤乾沉声道:“儿臣认为,燕国平原广袤,土地肥沃,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若能在燕国伐梁之际,攻占其平阳关、广陵、潼关等城池,往后,那燕国的千里平原便尽在我赵国的剑锋之下。我们也可借此机会,逐步蚕食燕国领土。”
赵皇听后,眉头紧锁:“燕军勇猛善战,尤其擅长骑兵作战,如今在平原上与之交锋,我们赵国如何取胜?”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