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一日无相。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武帝已然开始审慎地斟酌新丞相的人选了。
武帝,这位年轻而富有雄心壮志的君主,自登基以来,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魄和智慧。
他心怀天下,渴望能有贤能之士辅佐自己,开创一番盛世伟业。
武帝性格坚毅果断,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政策。他精力旺盛,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期待。
汉初之时,众多官员多选自功臣贵族子弟,然而这些人选很快便被用尽。待到武帝之时,可供选择的余地变得极为狭小。
最具希望的乃是两位外戚,即窦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窦婴和王太后的弟弟田蚡。
窦婴为人正直豪爽,性格中带着几分倔强和不屈。
他在政治上颇有抱负,一心想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窦婴喜好儒术,对儒家的理念深信不疑,渴望以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而田蚡则是一个精明圆滑、善于算计之人。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虽也对儒术有所偏爱,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谋取权力的工具。
后来,武帝拜窦婴为相,而这一切皆出自田蚡的暗中运作。
景帝离世后,武帝封田蚡为武安侯,他一时之间成为朝中炙手可热之人。
田蚡本欲谋取丞相之位,却被管家籍福劝止。籍福言道:“倘若皇上欲拜您为相,您务必要推辞,将相位让与魏其侯。
您如今刚刚发迹,尚无法与魏其侯相较。
魏其侯身为窦太后的侄子,显贵已久,况且他在平乱之中立下赫赫大功,天下英才纷纷归附于他。
若魏其侯荣任丞相,您起码也能登上太尉之位。
太尉与丞相同属三公,您亦可同时博得让贤的谦逊美名。”
田蚡认为籍福所言在理,于是入宫向王太后表明心意,太后再将此话转达给武帝。最终,武帝拜窦婴为丞相,拜田蚡为太尉。
但要推行儒道,窦婴、田蚡皆无此等学问。
于是,窦婴向武帝举荐了赵绾和王臧,此二人同为当时儒学巨擘鲁申公的弟子,师从申公研习《诗》。
申公当时年逾八十。武帝尚为太子之时,王臧便是他的老师。由此,武帝拜赵绾为御史大夫,拜王臧为郎中令。
首先要做的便是立明堂。
在上古时代,政治与教化合为一体,所谓“明堂”,乃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祭祀祖先之所。
武帝颇为迷信,对祭祀鬼神之事兴趣浓厚。他本是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之人,再加上少年心性,对于立明堂这般“形象工程”自是垂涎三尺。
然而明堂太过久远,赵绾、王臧也不太知晓明堂究竟为何物。
于是,武帝派出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隆重地将申公从鲁地请至京城。武帝对申公闻名已久,他见到申公,犹如在困顿迷途之中望见了光亮,激动万分。
武帝问道:“我该如何行事?”
申公满头白发,打着呵欠说道:“少言,多为。”
武帝掩饰住失望的神色,拜申公为太中大夫,“议明堂事”。
接着便是令诸侯就国。此事颇为棘手,只因各位诸侯皆不情愿。
原来,诸侯的食邑虽在外地,但他们大多迎娶了皇家的公主。
别说他们自己不愿回到穷乡僻壤,那些身娇肉贵的公主更是不愿前往。
其实此事令人颇为费解,因为这个“令诸侯就国”的诏令并无实质利益,但它却彰显了武帝改革的坚定决心。
此外的各项政令分别为:
1. 除关。武帝之前,各国各有关禁。武帝废除关禁,既是要营造出一个“不设防”的盛世景象,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瓦解诸侯国“占山为王”的状态大有裨益。
2. 仿周礼而创汉制。武帝欲推行儒道,而儒道之源在周,故而这条诏令的颁布乃情理之中。
3. 贬谪诸窦宗室中“无节行者”,削除其爵位。这直接涉及到人事的调动与豪族的利益。
这个针对窦氏宗族的法令,乃是武帝对窦太后的一种挑衅与试探。窦氏家族之人果然暗中向太后抱怨。
就在此时,闽越攻打东瓯,东瓯遂向汉朝紧急求救。
闽越即如今的福建,东瓯则是如今的浙江、闽北地区。
两国同属越人,风俗相近。自秦末大乱之际,闽越、东瓯等纷纷独立复国,且日益强盛。
原来,吴王刘濞之子刘子驹藏匿于闽越,他怨恨东瓯在父亲刘濞败逃投奔之时将其杀害,故而时常怂恿闽越国王对东瓯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