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围了之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都是用和亲的办法,表现出服软的样子。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家有钱了,百姓日子也安稳,有了和匈奴对抗的底气。汉武帝可不是那种能忍气吞声的主儿。
建元六年,匈奴又来请求和亲。
这是汉武帝第一次碰到和匈奴有关的事儿,他没啥经验,就问问大臣们的想法。
汉武帝心里琢磨:“朕头回处理这事儿,不知道大臣们都咋想,先听听他们咋说。”
大臣们分成两拨,一拨主张打仗,另一拨主张和亲。
主张打仗的王恢是燕地人,一直在边郡防守,很了解匈奴的情况。
他说:匈奴人没个准性,和亲了也照样反悔,多年来咱们一直忍着,他们倒越来越过分,这次和亲估计就是想骗咱们东西,不如打他们,把他们制服。
汉武帝听着,心里一股火就起来了,想着:“朕可不能再惯着匈奴了!”
主张和亲的韩安国是个立过大功的老将。他说:匈奴人不讲信用,可咱们就算打败他们,也不好控制,而且他们那地方没啥用,派兵去那么远打仗,胜负不好说,风险太大。
所以还是和亲好。
汉武帝皱着眉头,心里寻思:“韩安国说的好像也有点道理,这仗能打赢不?”
韩安国的说法大臣们大都赞同,汉武帝就同意和亲了。
可这不是汉武帝心里真正想的。
三年前,汉武帝听匈奴的俘虏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还用人家的头当酒杯,月氏跑了心里恨匈奴,可惜没人和他们一起打匈奴。
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月氏,想联合他们打匈奴。
汉武帝心里想着:“和亲只是暂时的,早晚要让匈奴对大汉服气。”
可见,这次同意和亲是因为打仗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打匈奴这事儿已经在汉武帝心里惦记上了。
两年后,王恢又主张打仗,又引发了“打仗还是和亲”的争论。
韩安国还是坚持和亲。
他说:高祖都和亲了,那是为了天下安定,到现在都好着呢。
王恢反驳说:“现在边境老是出事,士兵百姓死了不少,这哪有和平?”汉武帝心里一阵激动,真想马上出兵。
韩安国接着说,匈奴人神出鬼没,咱们去他们那打仗,没粮草没人马,怎么能赢?
王恢早等着他说这话,就把事情讲了。原来是马邑的豪强聂壹翁出的主意,先在马邑埋伏好人,他去骗匈奴单于来,到时候就能把匈奴一网打尽。
汉武帝听了,眼睛放光,心里大喜:“这次说不定能成,一定要给匈奴点颜色看看!”韩安国知道自己说不动了。
于是汉武帝派了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人,带了三十多万人,在马邑设埋伏。
军队出发后,这几天汉武帝估计都睡不好,又担心又兴奋。
他翻来覆去,心里嘀咕:“这一仗关系到大汉的面子,可一定要赢啊。”聂壹翁去了匈奴,骗单于说能投降,把城里东西都给他。单于一听乐坏了,带了十万人就来了。
匈奴人一路抢东西,快到马邑的时候,单于觉得不对劲,怎么一个人都没有,就害怕了,改道去了武州。
武州的尉史被匈奴抓住,把汉朝的计划全说了,单于吓得赶紧跑。汉军追到长城就不追了,负责袭击匈奴辎重的王恢也不敢追。
汉武帝可气坏了。汉武帝心里大骂:“王恢,你个胆小鬼,白白错过了机会!”
王恢说:“当初说好匈奴进了马邑城再打,现在他们跑了,我手下就三万人,打不过啊,我是为了给陛下保住这三万人。”
汉武帝就让廷尉审这个案子,廷尉说王恢该杀。王恢给丞相田蚡送礼,让他跟汉武帝求情。田蚡不敢,就跟太后说,让太后传话。
汉武帝心里冷笑:主张打仗的是你,现在你又不敢打,不杀你怎么跟天下人交代? 汉武帝心里打定主意:“朕得按规矩办事,不然怎么管得住大臣,怎么让大汉强大!”
于是王恢就被杀了。
因为马邑那件事,汉朝和匈奴算是彻底闹掰了,再也没法和好如初。剩下的就只剩拼命这一条路:打!
不过,打仗是要死人的呀,所以两边都没立刻动手。
匈奴人平常靠放牧打猎过日子,好多东西都得靠跟汉朝和牧家做买卖才能有。他们不能失去汉朝,如果失去汉朝的话,牧家就可以把商品卖得非常高。
马邑那事之后,汉武帝没取消和匈奴的贸易,就是想先稳住他们。
但这贸易赚的那点,对匈奴人来说太少了,根本不够。
所以元光六年,匈奴人突然冲到上谷郡,一通烧杀抢掠就跑了。